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热点,地方政府也纷纷围绕新基建项目布局发力。展望未来新基建建成后的美好图景,有了5G这个超低延时超级信息高速公路,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加持下,中国经济社会将在未来可期的很短时间内,跃升进入2.0版的“四个现代化”。
短期作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手段之一,长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百年中国科技强国梦,这是新基建所承载的最为质朴的理想。正确认识新基建的经济社会功能,需要我们用更宽广的视域、更纵深的历史观。
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在十九大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我们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遵循。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虽然短期下滑、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这些基本的逻辑原点并没有改变。
冷静客观看待新基建的就业和投资拉动力。就目前普遍观点而言,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类、融合类和科创类,投资主体大多为政府公共投资。从纯建设角度而言,社会资本参与力度并不大。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对投资拉动相比,大体为新基建占40%,传统基建占60%。受疫情影响和国际产业链变化,短期内我国将有大批农民工面临无业可就的困难局面。新基建在就业上容载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科技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对缓解农民工就业难帮助有限。
准确把握疫情应对各种经济事项优先次序。从投资、消费、出口中国经济三大传统动能来看,2019年对GDP贡献最大的是消费,受疫情影响,2020年与2021年最大贡献无疑是投资。2021年后,随着经济逐步修复,消费将重回第一拉动者的角色。这是我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近三年中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基本方程。新基建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外,大多需要消费协同支撑,这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大困难明显背离。以新基建为首要拉动力的纾困逻辑,很难支撑起当前经济社会至为艰难的时刻。
从新基建本身优势和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来看,以新型城镇化为体系性支撑,让新基建为新型城镇化赋能,以新型城镇化为物理空间上的引领布局,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的同步并向发展,应成为短期应对经济社会困难,长期促进经济升级换代的最优路径。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基建体系性支撑,需要牢牢把握以下三大重点。
明确以城市圈为新型城镇化重点。中国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迁移的进程还远未结束。以核心城市圈为重点,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解决新基建对农民工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的难题,有了就业做支撑的中国经济,还可以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并向驱动。都市圈虽是最大的投资机会,但切忌一哄而上。应按照财政可承受能力,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大都市圈率先启动,再逐步向其他都市圈和城市群拓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基建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扩大需求、调整产业和人口布局。在技术进步、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从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到各类产业发展,都应将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可再生能源等新基建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在资金筹措上,可以采取绿色融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主要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向企业和个人的日常经济行为转变。
在新型城镇化中增强社会投资动能。新基建具有非常强的政府投资属性,而新型城镇化这种物理属性的建设,天然容易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有新型城镇化做牵引和体系化支撑,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项目的彼此深度嵌入,形成社会投资高潮。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石文先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