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11-30 10:06:02   作者: 来源: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要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型基础设施被赋予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既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标志。当今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如同铁路、公路、机场、码头、水利、能源、城市公共服务等各类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现代化生活至关重要一样,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清洁能源网络、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和信息时代人类现代化生活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力推动我国高质量工业化进程深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现代化进程融合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驱动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过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即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既表现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足的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也表现在近些年出现的经济“脱实向虚”“过早去工业化”和“过度去工业化”的趋势,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需要针对上述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深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进程从成本驱动的高速度导向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导向。

  在这个工业化深化转型过程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新型基础设施可以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其中有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基础设施,以及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还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的融合基础设施,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支撑研发的创新基础设施。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有效支撑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高质量工业化深化,再加之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直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而创新基础设施则更好地塑造了深化工业化进程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形成对制造业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巨大需求,这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去工业化”的趋势。例如,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估计,到2025年建成基本覆盖全国的5G网络,预计需要5G基站500万到550万个,这将直接拉动投资约2.5万亿元,而5G相关产业链投资高达5万亿元左右,其中网络设备投资可占到40%左右,投资额度高达2万亿元。

  本质上,新型工业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叠加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要求,是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产生和应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新型基础设施可以认为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对应而言,现有的以“铁公机”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是传统基础设施,也就是传统工业化的基础设施,是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结果。因此,“新基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而新型工业化又是我国深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工业化的战略方向,于是加快“新基建”则是我国工业化进程深化的必然要求。

  二、有力支撑我国工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提升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行业分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涵盖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且我国已经是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的规模全球第一,几乎约等于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美国和日本之和。但是,我国工业基础高级化水平还比较低,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软件、数据库等)、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行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生产研发条件和实力比较薄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治理能力与控制力还亟待提高,提高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实现工业基础高级化也就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任务。根据2016年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2020)》,我国在信息技术、数据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领域有287项核心零部件(元器件)、268项关键基础原材料、81项先进基础工艺、46项行业技术基础亟待实现突破。由于工业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当前我国许多产业面临“缺芯”“少核”“弱基”的窘境,核心基础零部件设计能力不强、关键基础材料缺失、缺乏对先进制造工艺的掌握、基础工业制造软件外部依赖严重都是我国现在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的具体表现。

  造成我国工业基础能力比较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工业化积累不够、现代工业发展时间还不充足的原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受制于我国教育科研体制和创新政策的不完善。但是,我国新型基础设施还相对不足或者没有很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支撑研发的创新基础设施总体还比较落后,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在不断攀升,但其驱动因素主要还是成本驱动因素,在创新政策和基础设施方面,美国、德国和日本得分分别是98.7、93.9和87.8,而中国仅为47.1。另一方面,无论什么行业或者领域,当今信息时代计算能力和信息技术等都是支撑其技术创新的关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和算力的基础设施对“工业四基”的自主创新研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加快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对于工业基础能力高级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另外,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的突破需要协同创新,无论是从创新链看,还是从产业链看,都需要增加创新的协同性。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极大支撑我国创新平台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工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提升。当然,还应认识到,我国工业基础能力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芯片、工业软件等过度依赖国外,也使得我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自主水平不高,应用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因此,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工业基础高级化提出了牵引需求。

  三、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提高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通过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和服务化,或者说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这些新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或者服务型制造就是空中楼阁,积极推进“新基建”对于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智能制造可以理解为依靠数据和软件等核心要素投入,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实现从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化、绿色化、社会化、个性化制造过程,包括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和智能回收等内容。智能制造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支持和带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智能化、个性化需求。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都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也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的制造强国一定是一个智能制造强国。而智能制造最为关键的基础就是工业互联网,如何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个制造业发展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各国和行业组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企业巨头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例如,德国自2013年提出实施工业4.0战略以来,不断推出各类基于工业互联网促进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美国2014年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到2018年5月已经有40个国家约300家成员单位,成为推动工业互联网最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实现在航空发动机、石化、能源、大型医疗设备等高端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服务体系,推出了160多种工业APP。我国自2015年提出制造强国战略以来,也一直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到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2.1万亿,进入工业互联网的工业设施已达到4000多万台。201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的通知》,明确到2022年,将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覆盖10个重点行业,形成至少20个典型工业应用场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样,服务型制造发展也依赖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制造业企业将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具体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或者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或者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服务、信息增值或者智能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业务模式和新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的新模式新业态,本质上都是深入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的结果,是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制造全要素全过程服务增值的过程。无论是工艺设计服务,还是个性化定制生产;无论是共享或者协同制造,还是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都需要工业互联网将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具体环节和要素映射到网络虚拟空间并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制造服务化延伸和价值增值。工业互联网发展可以支撑企业不断地创新服务型制造模式,使得企业在减少人工接触式服务的前提下改善制造企业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服务交易范围和内容、增加满足客户需要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提高制造服务全过程的协同性。例如,所谓共享或者协同制造,就是基于产业互联网,实施协同制造的制造企业,通过开放设计制造数据、技术研发组件、机器设备、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能力、后端服务等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各类要素及服务资源,以要素资源输出、行业共性技术共享、闲置资源出租、技术资源交易和专业知识软件化等要素共享服务方式,弹性、动态、准确地配给其他需求企业,形成协同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尤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通过融入大企业平台的资源网络之中,能够极大改善自身创新环境、有效激发自身创新活力。总之,加快“新基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能够极大地激发中国经济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统计局数据,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29578亿元、148109亿元和161927亿元,分别相当于GDP比重15.7%、16.1%和16.3%,其中第二产业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分别为54253亿元、62453亿元和70444亿元,现价增速分别为11.8%、15.1%、12.8%,都远远高于当年第二产业增速和整个经济增速。由于第二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多可以体现为服务型制造,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服务型制造带来的经济新动能。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黄群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