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亟须进一步加强河北省农村聚集性活动管控

2021-03-09 16:15:46   作者:刘晓辉、吴明、杨玉冰 来源:河北党校报

河北省这次疫情暴发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本次疫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感染者以农民为主。从已公布的确诊病例来看,绝大多数确诊病例来自石家庄市藁城区,并且集中在增村镇小果庄村、刘家佐村、北桥寨村、南桥寨村、东桥寨村等地。二是相关确诊行动轨迹信息高频场景集中在婚宴、葬礼、展销会、会议、考试、村活动等人员聚集性活动上。这警示我们,今后(特别是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河北省疫情防控的重点应转向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农村各类聚集性活动上来。

一、突出重点区域,构筑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防火墙”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管控好河北省农村聚集类活动应该抓住重点区域,盯住重点人群。

一是以农村“两市”(集市、超市)为重点,绷紧疫情防控“责任弦”。农村集市实行“集长制”。明确集市所在村为开办单位,村主要负责人为集长,承担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实行错锋赶集,让村民错开人流高峰,做到不集中、不扎堆、不凑热闹。农村超市要大力加强人流客流管理。制定超市人流管控分流方案,避免人流拥挤。统一超市出入口,安排专人验证健康码、测量体温。设置“一米线”,提醒顾客排队付款结账时保持安全距离。定期开展农村集贸市场风险排查,重点加强冷链食品市场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记录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暴露和感染风险。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制定环境清洁、消毒、通风等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保证公共区域环境、公共物品表面、重点区域清洁卫生。

二是以“七小”门店为突破口,建立农村常态化联防联控机制。紧盯农村“七小”门店(副食店、小餐馆、小美容美发店、小游泳池、小歌舞厅、小旅店、小超市),强化网格化管理和部门联动。建立乡镇、村联动包保机制,明确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三级包保责任,形成乡、村、组三级联动的责任包保体系。

三是以“线上+线下”为载体,打好农村疫情防控宣传“组合拳”。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录制《农村大集疫情防控告知书》,充分利用LED屏幕、微信、明白纸、条幅等“线上+线下”的方式,及时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发布疫情风险预警信息。同时,在集市、超市及显著位置张贴公告,提醒广大群众增强疫情防护意识,做到“六有”(有宣传、有监管、有预案、有登记、有清洁消杀、有检测)“三不聚”(不聚餐、不聚会、不聚集),形成疫情防控宣传的浓厚氛围。

二、以“五项制度”促“五个到位”,强化农村宴会聚会管控

结合此次疫情分析发现,河北省农村地区在举办宴会聚会活动中存在“五个不到位”:一是组织防控不到位。宴会活动无专人管理,无法对宴会参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二是人员健康管理不到位。举办宴会聚会活动时不能准确对参加人员进行信息登记、体温监测、前14天的旅居史和健康状况准确查验。三是场所清洁消毒不到位。举办宴会聚会活动时未及时对举办场所、休息区域、公共卫生间等重点场所进行清洁、通风和消毒。四是餐饮管理防控不到位。举办宴会聚会时未加大就餐者之间的距离、减少桌椅摆放。未提供公勺公筷,未及时对冷链食品进行安全检测。五是应急处置不到位。举办宴会聚会前未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的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隔离诊断,寻找密接人员。

针对河北省农村地区在宴会聚会疫情防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做法,结合河北省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宴会聚会报备制度。举办宴会聚会的家庭需要向村“两委”、街道(社区)提出申请,由村“两委”、街道(社区)备案,派出专人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严格控制宴会规模和时间,减少不必要流程。

二是建立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专职负责人对参加宴会聚会人员进行信息登记、活动轨迹查验、健康码查验及体温检测。宴会聚会结束后专职负责人要对参加人员进行两次回访,确认参加人员有无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一经发现立即报告、隔离并经专业医疗机构诊断确认情况,同时排查密接人员。

三是建立定时清洁消毒制度。宴会活动开始前对聚会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开窗通风换气,并对宴会过程中参加人员基本防疫措施进行监督。对宴会聚会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

四是建立聚餐行为规范制度。宴会聚会活动适当加大就餐者距离,确保不同桌就餐者之间至少间隔1米,宴会期间尽量避免握手、拥抱等密切接触行为。宴会活动中全面推行公勺公筷,对冷链食品进行安全检测。

五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做好疫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准备,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疑似人员及时隔离诊断,寻找密接人员,追根溯源防止疫情再次扩散。

三、以“防”促实,以“控”促严,坚决有力抓好农村宗教活动疫情防控工作

目前,河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信教群众总数280多万人,分布在170多个县(市、区)。省内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700多个,各类教职人员约为3000多人,其中农村地区居多。农村聚集性宗教活动,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甚至会带来疫情大规模暴发的风险。

一要聚焦重点领域,严格落实“双暂停一延迟”。严格执行“双暂停一延迟”,及时建立“两个暂停清单”。各地有关部门要对辖区内宗教活动场所摸清底数,登记造册,专人负责,确保所有宗教场所暂停开放;坚决把住门、看住人,坚决杜绝“开小门”、搞私下聚会等现象,确保一切集体宗教活动暂停。

二要发挥“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作用,筑牢疫情联防联控的防线。把农村宗教活动疫情防控纳入全省疫情防控整体工作,落实属地管理、行业指导、村(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作用。县(市、区)有关部门党员干部下沉包村,值守防控,指导基层干部和农村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人员,做好疫情排查、消毒防疫、个人防护等工作。各村包村干部为第一责任人,村书记为主要责任人,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失职失责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从严处理。

三要坚持“四个一”健康监测制度,形成疫情防控长效机制。进一步严格落实每日巡查、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驻场宗教人员实行“一日一进一测一登记”的健康监测制度等措施。各地要加强值班值守工作,保证联系沟通渠道畅通。坚持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农村宗教活动治理形成长效机制,在宗教活动高峰期加强排查,严防形成新的私设聚会点。各地应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四要利用线上线下传播媒介,群防群控教育引导信众。积极发挥各地宗教团体作用,动员各农村宗教活动场所张贴通告,向信教群众发出倡议。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传播媒介,向信教群众提示关停情况,宣传防疫知识,引导信教群众听从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稳定情绪,坚定信心,提高防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