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燕赵荣光|河北涉县:“将军渠”流淌奋进歌

2021-03-23 10:44:12   作者:刘剑英 来源:河北新闻网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 刘剑英 殷雪迪 通讯员 武志强 杨爱民

“将军渠”流淌奋进歌

——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寻访

巍巍太行,群山连绵,春风吹拂下,已泛出丝丝绿意。

3月15日,记者从青兰高速涉县口下道,穿过气势恢宏的“将门”,红色气息扑面而来:“129”数字样式的路灯,反映八路军一二九师将士奋勇杀敌的“响堂铺伏击战”等大型红色浮雕……驱车前行,五六分钟便抵达了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赤岸村。

在这个清漳河畔的小山村,狭小简陋的作战室里,刘伯承、邓小平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将士浴血奋战,不仅书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30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还留下了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深、并肩奋斗的感人故事。

硝烟散尽,记忆长存。军民合力修建“将军渠”,一道开荒种地……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奋斗精神在革命老区薪火相传。

位于涉县赤岸村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通讯员 冯晓广摄

“将军渠”水流不息

春耕时节,河南店镇赤岸村村东的农田里,家庭农场主赵恩义正和妻子刘志英忙着给果树剪枝。果园旁的设施大棚内,引自漳南大渠的汩汩清泉,正灌溉着翠绿的草莓苗。

“一共流转了20亩地,主要用于建草莓大棚和果园。”赵恩义说,涉县缺水,现在村民浇地用的还是“将军渠”的水。

这渠水,已流淌了70余载。

1940年6月,一二九师司令部由山西辽县(今左权县)迁驻涉县。1942至1943年,涉县接连遭遇严重旱灾、蝗灾,土地大面积减产,再加上日军的残酷“扫荡”,根据地军民生活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很多人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

面对困境,八路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领导机关派出干部调查灾情,并发出“不能饿死一个人”的号召。经过勘察,边区政府决定修建漳南大渠,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把旱地变成水浇田。

千百年来,清漳河虽然流经涉县,但因为缺乏引水渠,当地百姓只能望水兴叹。“当年修渠不仅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还要面对日本鬼子的‘扫荡’,但军民克服重重困难,硬生生凿出了一条近30华里的水渠。”站在水渠旁,赤岸村72岁的老党员张喜廷向记者讲述起那段艰难岁月。

“我父亲参加了修渠工程,当时在悬崖绝壁上施工,没有机器设备,全靠在腰间系上绳子‘打提溜’,一锤一镐接着敲,还有人在施工中受伤。”打小听父亲讲修渠的故事,张喜廷说起来如数家珍。

一手拿镐,一手握枪。敌人来了就打,打跑敌人接着修渠。战争环境下,军民勠力同心,刘邓首长多次到工地上,与战士们、乡亲们一道抬石垒堰,与技术人员商议解决施工难题。

“共开凿山洞4个,劈石崖8处,建渡槽14座。”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文博馆馆员杨赛红指着漳南大渠沙盘介绍说,1944年4月,历时近两年,漳南大渠在炮火声中竣工通水。水渠首起涉县下温村,途经王堡、赤岸、庄上等11个村,灌溉农田近4000亩,是抗战时期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按当时每亩增产200斤计算,每年增产粮食70余万斤,发挥了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度荒支前的重要作用。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渠水流淌不息,这首表达老区百姓感念之情的歌谣也传唱至今,当地百姓深情地把漳南大渠叫做“将军渠”“幸福渠”。

1958年,涉县人民对漳南大渠进行了续建,经胡峪村、石岗村,一直延续到原曲村,全长达到100多华里,灌溉面积达到1万余亩,但“将军渠”的名字保留至今,一二九师的丰功伟绩始终镌刻在涉县百姓心中。

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内,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通讯员冯晓广摄

奋斗精神代代传

置身一二九师纪念馆,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声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而在众多革命文物中,一把镢头背后的故事,让人真切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群众干在一起的奋斗精神。

1944年春季的一个下午,刘伯承外出散步,看到赤岸村民兵郭跃堂正在地里干活,便大步走过去,问道:“跃堂,干啥活呀?”看到刘师长走近,郭跃堂把镢头竖在地上,笑着答道:想种些南瓜。刘师长点点头,又详细询问了北方的瓜怎么个种法。郭跃堂刚说罢种植技术要点,刘伯承便把外衣交给警卫员,顺手拿过竖在地上的镢柄,说:“我来试试。”挖沟、施肥、种籽,两人一直忙到快天黑。

之后,刘师长又找来一些茅草,一边把粘在镢头上的泥土擦掉,一边说:“农具和枪一样,得常擦,往往锈渍都是在不用的时候生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了郭跃堂的脑海里,他对这把镢头格外珍惜,农闲时也要用瓦片打磨一下,一直保存了35年,直到1979年捐赠给纪念馆。

“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就是与群众干在一起,努力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随行的赤岸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魁说,作为一二九师革命旧址所在地村干部,更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目前,村里正结合一二九师红色旅游景区规划,谋划打造步行街,发展高效农业和民宿,带动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赤岸村出发,沿涉左公路(涉县至山西左权县)北行约20公里,是涉县首个基层党支部诞生地和第一届县委所在地——辽城乡刘家庄村。红色主题广场,首届涉县县委办公旧址,街道墙壁上太行烽火、军民抗战、纺线支前等抗战主题彩绘……“红色”成为这个村庄的鲜明底色。

“俺爷爷就是涉县的首批党员,那个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工作,不就是为了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吗?一个人富起来不算本事,能带领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才叫真本事。”2018年,郭利军放弃在外地的生意,回到村里成为当家人。在他带领下,短短3年,刘家庄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60余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

“每天都要来工地看看,既要保进度,更要保质量。”3月15日下午,记者见到郭利军时,他正在村里的药园花海项目建设现场查看进度,两脚沾满泥。

“村里去年建设了彩虹桥、戏雪园、游船码头,俺村成了网红村。今年还要继续提升,建设200亩药园花海、停车场等项目,吸引更多城里人来游玩。”说起村子的发展,42岁的郭利军信心满满。

刘邓首长率领一二九师在涉县战斗、生活近6年,不仅给涉县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址,更留下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如今,这一精神已在这片红色沃土生根开花。

绵延42公里的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把景区建设与强村富民相结合,水系景观、特色小镇、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等七大项目全面启动,将打造为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区、太行山绿色产业示范区、特色山水旅游胜地;茅岭底水库即将动工,困扰涉县发展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难题将大为缓解;天铁综合技改项目实现钢铁产业提质增效……

“一二九师精神是涉县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已融入干部群众的血脉,激励我们为群众的美好生活接续奋斗。”涉县县委书记邢晟表示,面对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不够牢固、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等挑战,必须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就像修“将军渠”一样,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发展蓄足后劲,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河北日报记者 刘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