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纪念馆前的五大书记塑像。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春到西柏坡,柳垂堤岸、碧水潺潺。3月23日“赶考日”,记者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毛主席故居内看到,桌上翻开的日历依然定格在1949年3月23日。
“那天,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黎明起身,从西柏坡一路向北,开启了‘进京赶考’新征程。毛主席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并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那段历史,是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彭丽每天都要讲的故事,深深鼓舞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位观众。
“赶考精神”历久弥新,穿越历史空间,照亮当下与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从西柏坡出发的“赶考”,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不断检验我们党的初心筑得牢不牢、延续得好不好。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承载着人民的期待,凝聚着全党的意志,也激励着共产党人不断前进。”近日,石家庄市公安局100名政工干部来到西柏坡纪念馆,该局政治部副主任、教育训练处处长王成林深有感触地说:“身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发扬‘赶考精神’,永葆政治本色,为公安事业贡献力量,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西柏坡纪念馆作为西柏坡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传承和弘扬“赶考精神”的重要功能。“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致力于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以‘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说。
用好红色资源,弘扬“赶考精神”,首先要保护好革命文物。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办公室与寝室(原址)。(资料片)
革命文物以直观可见的形态诠释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精神,是坚定信仰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最好教材。走一走崎岖的山路,看一看简陋的土坯房,浏览一下老照片和当年的文件……很多党员干部来西柏坡,就是通过革命文物和史料追寻红色记忆、重温革命历史,汲取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持续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实施了中宣部旧址和中组部旧址改造维修、陈列展览馆修缮和陈展改造提升、西柏坡廉政教育馆改陈等工程,建立了西柏坡文物资料数据库,文保水平和陈展品位明显提升。
用好红色资源,弘扬“赶考精神”,要加大培训力度、讲好红色故事。
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正在为观众进行讲解。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在西柏坡纪念馆里,这段《支前民谣》,彭丽已经唱了数千遍,但每次还是忍不住动情地落泪,一旁的游客也跟着抹泪。“这首民谣,让百姓的支前故事在脑子里久久盘旋、落地生根……”一位年轻的参观者动情地说。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西柏坡纪念馆精心开发研学课程,开展了“观展览、听讲解、访旧地、承遗志、强党性”系列党性教育和“菜单式”教育培训,开辟大学生“第二课堂”,将思政教育和课堂教育深度融合,编纂出版《西柏坡100个必读的红色故事》《西柏坡中央各部委研究》等研究书籍,拍摄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精心创排西柏坡精神情景剧,强化大数据、AR等创新技术的应用,让党员干部更好感悟学习革命先辈为国家命运、民族大义牺牲奉献的可贵精神品质。
不仅欢迎观众来,还将“赶考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去。近日,《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西柏坡纪念馆是主办单位之一,展览现场还原了三大战役的指挥中心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西柏坡纪念馆还建立了西柏坡红色旅游联盟,包括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加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用好红色资源,弘扬“赶考精神”,就要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观。
据介绍,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建成了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部委旧址群为两点、环形路连接的“一环两点”大发展格局,同时不断创新研发特色旅游产品,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探索实现特色旅游产品“互联网+”销售新模式。过去五年间,西柏坡纪念馆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带动了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河北日报记者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