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党史教育>>聚焦>>


致敬燕赵英烈:理想之光不灭 信念之光不灭

2021-04-06 15:41:33   作者: 来源:河北新闻网

理想之光不灭 信念之光不灭

——致敬燕赵英烈

4月1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陵园工作人员向烈士敬献花圈。清明节前夕,石家庄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又是一年清明时。

慎终追远、崇功报德。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更加缅怀革命英烈。

河北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在历次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近22万先烈牺牲在这片红色热土。

问苍穹何为不朽,唯英魂凛然千秋。和着时代的脉动,定格于“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苍穹,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追寻和铭记的先驱、英烈。他们是一座座丰碑,昭示着信仰、意念和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燕赵儿女砥砺前行。

铭记,汲取前行的伟大力量

在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那是李大钊1927年4月被捕后拍下的全身照片,也是李大钊生前最后一张清晰照片。

2011年,纪念馆工作人员在荷兰国家档案馆查找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张照片。

画面中,李大钊身着一袭褶皱旧布棉袍,站得笔直挺拔,目光泰然自若,脸上坚毅平和,让人丝毫联想不到他是站在生与死的关口上。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东交民巷被捕,入狱后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

在狱中,李大钊亲笔写下自述。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他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自述的最后,他自豪地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4月28日,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

李大钊的革命履迹,深刻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我们党、更是燕赵儿女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我们需要铭记,他们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点亮信仰灯塔。

1931年4月5日,济南,夜色苍茫中,山东军阀韩复榘下令处决一批重要“共犯”。在去往刑场的囚车中,22名重要“共犯”一路高唱《国际歌》。

这22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就是从燕赵大地走出去的共产党早期的女革命家、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郭隆真。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后,党组织曾通知郭隆真尽快转移,她却冷静地表示,越是党遇到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有经验的同志继续工作。

最后时刻,最先得到消息的郭隆真让在场的其他同志先撤退,自己却因为销毁文件未及时出走而被捕。

我们需要铭记,他们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坚守初心使命。

1939年5月18日,一个24岁的文弱青年遍体伤痕,大步跨上一个土坑坑沿,回头喝问:“时辰到了吗?”

在十几天前的一次下村工作中,因汉奸告密被围,眼看村民为掩护自己惨遭杀害,这位上一年刚刚当选曲周抗日民选县长的年轻共产党员,在人群中举起拳头大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我就是郭企之!”

直到刑场上,敌人还试图用邱县伪县长的职务“打动”他,他却纵身跳入了敌人为活埋他而准备的土坑。

一锹土一声逼问。

当黄土埋过他的胸口时,敌人又一次劝降。

“不能暂时投降吗?”

已经呼吸困难的他,用尽最后气力回答:“不能,一分钟、一秒钟也不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个又一个英烈将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共和国的开创史、奋斗史,他们的热血肥沃了燕赵大地,他们的精神浸润了成千上万的心灵,成就了河北的骄傲和荣光。

守护,筑起牢固的信仰之基

清明将至,河间市米各庄镇北留路东村英烈园内,不时有村民前来祭扫。

1939年,河间市发生了著名的“齐会战斗”,当地乡亲们冒着枪林弹雨给八路军送粮、运弹药、救护伤病员。

战斗结束,15名烈士为国捐躯,安葬在北留路东村村东。此后81年,一代又一代北留路东村的乡亲们坚持祭扫烈士墓。有一年下大雨,乡亲们顾不上自家的房子和田里的庄稼,却来到烈士陵园巡查,防止烈士墓被雨水冲垮。

为人民牺牲的英烈,人民不会忘记。

在红色的燕赵大地,爱护烈士纪念设施、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烈士墓冢、为无名烈士寻亲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

广平县李庄村李文章等带领村民捐款,并在政府支持下,为本村14名烈士建成李庄群英纪念馆;威县东赵村建成战地医院纪念园,将52座无名烈士墓迁到园内;巨鹿县苗庄村苗明文老人守护无名烈士墓半个多世纪……

这些朴素善良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烈士忠骨,也传递出传承烈士精神、守护精神家园、汲取红色力量的强音。

“陈元龙,生前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四旅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河北武强县参加青年抗日义勇军,1942年在与敌人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王作栋,生前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平汉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10月在石家庄做伪军反正工作失败被捕,12月被日寇杀害,时年28岁”……

省英烈纪念园建有全省规模最大的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区,每一块烈士墓碑都记载着一段英勇的记忆。但也有烈士只有一个名字,事迹、生平不为人所知。

为完善红色记忆,省英烈纪念园专门成立英烈史料收集编纂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园区内烈士事迹。小组成员奔赴多个县市,走访了上百位(家)英烈的亲属、单位和有关文史馆、档案馆,整理撰写英烈、模范人物传记69篇,还原了多位烈士的事迹和生平。

知从何来,方能明行之所向。烈士的事迹不能遗忘,烈士的精神必须传承。

于是,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埋首浩如烟海的档案,努力发掘、考辨“新”的史料;走近英烈后人,详细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踏访燕赵大地,搜寻当年一个又一个城破之地……

4月1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新乐市童心小学学生向纪念碑敬礼。清明节前夕,石家庄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他们希望,通过发掘、记录、搜寻、传播,能够进一步擦亮历史之镜,能够更好地成为燕赵儿女永久的集体记忆,成为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的力量之源。

前行,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弓仲韬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孩子,‘一定要把我节余下的一千元钱交给党,作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3月30日,在安平县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讲解员在为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安平县法院党员干警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1923年8月,弓仲韬回到家乡台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如今,弓仲韬开创的“敢为人先,勇于奉献”台城精神,已融入历届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血脉,让台城村历经风雨,破茧成蝶。

向英烈学习,其意义不只在感受先烈的崇高,更在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从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沿涉左公路北行约20公里,是涉县首个基层党支部诞生地和第一届县委所在地——辽城乡刘家庄村。红色主题广场,首届涉县县委办公旧址,街道墙壁上太行烽火……“红色”成为这个村庄的鲜明底色。

“俺爷爷就是涉县的首批党员,那个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工作,不就是为了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吗?”2018年,郭利军放弃在外地的生意,回到村里成为当家人。在他带领下,短短3年,刘家庄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60余万元。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4月2日,沙河市第三小学少先队员来到抗日名将范子侠烈士墓前,祭奠革命英烈,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3月31日下午,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联合举办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第三代塞罕坝务林人代表,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于士涛讲述了他和塞罕坝的故事。

2005年,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后,怀着专业理想,毅然来到塞罕坝。

初到塞罕坝,作为一线技术指导员,于士涛“跟农民工一起睡大通炕,上山作业时就吃凉馒头、榨菜。夏天在山上待一天回来,整个背都被蚊虫咬得肿起来。”

16年坚守塞罕坝,于士涛初心不改,从一名基层林业干部逐步走上副场长的岗位,当他感觉难走时,他会向当年深深吸引和打动自己的“尚海纪念林”眺望——那是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安葬的地方,也是塞罕坝最初成长的“源头”。

想到老书记那句“林场还没有建成,死也要死在坝上”,于士涛浑身就充满力量:“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历经苦难用生命呵护林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续写辉煌?”

每一次纪念,都是为了更好地行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4月1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新乐市童心小学学生向纪念碑敬礼。清明节前夕,石家庄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烈士们的身影似乎日渐模糊。但是,我们分明看见,英雄气概驰骋大地,英烈精神光照后人。燕赵儿女正秉承烈士遗志,沿着先辈的光辉足迹笃定前行、接力奋进。 (河北日报记者 尹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