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道”铺就百姓新生活
——邢台市信都区抗大路探访
图为绵延百里的抗大路。 通讯员胡华摄
峰峦聚集,山色如染。一条路宛若彩练,在太行山间盘旋。
这条路始于邢台市信都区西黄村镇黄店村,止于浆水镇营房台村,全长近50公里。
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浆水一带办学。红色血脉,一直在这片热土传承。缘于此,这条路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抗大路。
“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一直指引着老区人民奋发进取。”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深情地说,抗大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色大道。
暮春,抗大路旁山花怒放,淡香氤氲。道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杆上,安装了“抗大”校旗模型。途中建有一些驿站,以抗战为主题的雕塑引人驻足。“抗大号”公交车不时驶过,车内配置了极具老区特色的红色文化宣传栏……一路前行,一路精神洗礼。
“1979年以前,出门只能靠步行。”谈及过往,香炉寨村的梁玉生老人心头涌起无限感慨:有一次,为了卖一头60多公斤重的猪,他找了4个壮劳力,翻山越岭抬到5公里外的集市……后来,出村的山路能走排子车了;再后来,修整后的山路扩到3米宽,村民们走了十多年。
老庄窠村村民王清海,在300亩山场种了板栗、核桃等果树。每到收获季,他只能肩挑背扛运往山下,汗珠子不停砸在石板路上,一天也运不了多少。
凿山、填方、建桥、筑坝……2018年5月,抗大路动工了。
“整条路设计为三级公路标准,其中13公里顺山脊延伸,施工难度极大。”信都区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岩斌介绍,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不拆房屋、不新征占地、不毁树木,因地制宜,最宽处达7米、最窄处4.5米以上。
工地上每个标段都成立了“党员先锋突击队”,一面面党旗猎猎招展。2000余名施工人员斗风雨、战酷暑,沿线村庄不少村民踊跃参战。
从进场到竣工通车,只用了120天。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
走在抗大路上,梁玉生步伐轻快。他竖起大拇指:“党和政府没忘了咱老区!”
一路通,流金淌银。
4月21日,东岳村68岁的赵小春,领着记者参观半山坡上建起的51个大棚,油菜、油麦、菠菜……绿油油,嫩生生。
“一共种了44种蔬菜。”赵小春说,“活了多半辈子了,没想到还能种菜致富。”
东岳村100多口人,300多亩坡地,过去,大都望天收,村民的日子过得艰难。
2019年5月,河北肽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中了东岳村。
“山清水秀好风光,紧邻抗大路,是一块宝地。”该公司负责人袁明会表示,他们流转土地,配建大棚,提供技术、种子等,再承包给村民管理,按批发价回收。有了抗大路,物流畅通,早晨摘的菜,中午就到了市民餐桌。
赵小春种了3个大棚,去年收入4万多元。“油菜马上就能收了……”他一脸欣喜,“下一步要建温室,一年四季有钱赚!”
“南会村发展樱桃采摘、东川口村种瓜果……”西黄村镇主管农业的负责人关明峰扳着指头一一数来,“修建了抗大路,村民们的眼界开阔了,打开大门迎客来,走出大山见世面。”
一路通,景美人旺。
抗大路上的生态美景随处可见。静谧的湖泊、古朴的村庄、潺潺的溪流、层叠的农田、起伏的群山,一步一景。
天梯山、景梅山、邢襄古镇、白云山、前南峪、抗大陈列馆……抗大路是邢台西部山区唯一一条衔接多个景区的道路,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白云山脚下,前禅房村安卧,静谧如桃源。
一进村,上百年的紫藤枝条垂在崖石一侧,如一绺绺紫色的瀑布悬挂在空中,飘逸悠然。再往里走,一座座石头房,依山随坡,高低不同,姿态各异。
2019年,北京云清清健康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几位高管沿抗大线游玩,偶然路过前禅房村,被深深吸引,决定在这里打造康养民宿项目。
装修、改造,修旧如旧,破败多年的旧石房又“活”了。
5个小院,20间房,每逢假日天天爆满。
“眼下,我们正打造12个院子,共40间房。”前禅房村云清清康养民宿副总经理李鹏宇说,除了民宿,他们正在建设9公里长的智能化康养小路,打造生态水面,包括鱼疗游泳池等。
去年,前禅房村集体收入由过去的几乎为零增至5万元。“今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纪成自信满满,甜柿、板栗、苹果、小米等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村民富裕多了。
有了路,不通公交车,出行问题只能算解决了一半。
“四道山川看英谈,看了英谈看八岩,八处山岩拥好田,一亩打粮足一石……”走进八岩村,上了年岁的长者都将这几句顺口溜挂在嘴边。
八岩村四面环山。抗战时期,这里曾是邢西县政府临时驻地,先后有50多位村民走上抗日战场。这样一个好地方,因地处偏远,一度被称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如今,抗大路从村口经过。2019年,村里通了公交车,每半小时一趟。村党支部发动全体村民修游园、建广场,前不久还打通了1500米的环村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老庄窠村。“村里有保洁员打扫卫生,垃圾车每天进村收集,河道干净,水流清澈。”村干部王振国说,快递公司进了村,不少村民在网上卖起蜂蜜等土特产。
以抗大路为主干向两侧延伸的乡间小道逐步升级,“毛细血管”愈发通达,越来越多的公交车开进了山旮旯。
4月19日,后熬峪村城乡公交日班车正式通车,全村村民奔走相告。60多岁的侯成安踏上第一趟公交车进城。坐上宽敞舒适的公交车,他连连赞叹:“咱山里人也能乘坐公交车出门了!”
目前,邢台市信都区山区农村公交覆盖率超过90%,年可带动社会效益和旅游增收约2亿元,帮助群众节约出行成本4000余万元。(河北日报记者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