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李勇:鉴往知今紧握主线 开启未来共谋复兴

2021-05-20 10:13:09   作者:李勇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中国共产党百年砥砺奋斗,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从新中国成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日起,就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己任;从开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之日起, 就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为贯穿党的百年历史的一条主线。把握好这条主线, 对于我们鉴往知今、共谋复兴大业,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是前途指向,革命道路彰显“中国特色”。上世纪初,中华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的历史潮流和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潮流发生了历史性的交汇,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种“新”,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全新方向,前途指向社会主义。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路径上坚持“走俄国人的路”。“走俄国人的路”有两个核心要义,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前途指向。毛泽东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前途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特殊性质的社会具有过渡性,它的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不能照搬俄国的模式。这是我们党经过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郑重得出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是照抄照搬俄国的具体模式,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确立适合自己的道路模式,这就涉及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还是创新性运用的思想方法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和运用的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并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之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之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革命实践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成为现实,建设道路彰显 “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的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中国人民成了自己的主人,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由“带领人民打天下”的革命党变成了“代表人民坐天下”的执政党。这种历史方位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前途指向转化为现实实践。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社会主义由蓝图变成了现实的根本制度。和对革命路径的探索同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摒弃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运用创新性的思维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之路,就是说我们的建设之路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 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重大命题。以《论十大关系》 的发表和党的八大的召开为标志,科学把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建设道路的 “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完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 为引领中国航船砥砺前行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的。革命时期目标指向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勠力建成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需要着力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紧紧把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秉承我们党百年砥砺前行所坚持的 “中国特色”的先进基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和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吸取宝贵经验、作足 理论准备、夯实物质基础,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 “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完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 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功开辟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 的中国特色。

纵观百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要尊重历史而不能割裂历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动摇。唯其如此, 我们才能“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作者系张家口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