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理论探索>>


张海军:关于夯实我省乡村振兴“三基”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2021-06-05 14:58:42   作者:张海军 来源:河北党校报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

夯实农村“三基”工作,必须以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根本宗旨,必须把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作为根本保障,必须把党的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基本抓手。只有如此,农村党的建设才会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农村的产业体系才会在集体经济主导下逐步实现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品牌化直至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才能在充分体现广大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中逐步完善和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制才会逐步形成,党和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有效落地。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1.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在农村的主要实现形式。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集体产业振兴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2.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实践载体。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党在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才能具有坚实的政治、经 济、组织基础,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才能和党的群众工作水乳交融、一体推进,党在农村的工作才会形成强有力的抓手和强大生命力的载体。

3.发展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乡村振兴模式的重要路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有效提升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实践共产党的初心宗旨,有效实现“党建统领、集体经济主导、基层治理体系支撑”三位一体、融合建设。发展集体经济以培育集体产业、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为宗旨,以系统性培育、整体性提升村民就业创业能力为抓手,为党在农村各项建设特别是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践载体,是系统性提升、整体性复制各地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的生动实践。

二、关于我省落实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要求的推进思路

1.构建高质量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

坚持全国一盘棋、京津冀一盘棋、全省一盘棋,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体系先行,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产业发展为本、全链条培育为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本,坚持县级主导、因地制宜、造血为主、整建制县推进,为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构建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借鉴。

2.系统性、整建制县推进党建引领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以整建制县党建引领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体系系统性建设为总抓手,坚持对县级党委放权赋能并统筹主导、乡级党委主体推动、村级党组织创新实践,通过试点创建、经验积累、模式培育、制度总结等措施,从试点创建逐步向示范创建过渡,从整建制乡镇创建逐步向整建制县区创建过渡,在领导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中动员群众、改进自身建设;在创新完善组织体系、培育健全治理体系中统一干群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在培育新发展格局中组织创新创业、培养激励人才;在发展壮大集体产业中发现优秀人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发展新型城镇化中提高村民素质、完善治理体系,确保党的建设、治理体系等各项建设始终围绕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展开,进而形成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体系良性互动,党支部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与集体发展、股权激励、民主监督良性互动,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纪律作风转变与群众政治觉悟、整体素质提高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3.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推进原则

注重顶层设计原则。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良性互动机制建设必须加强县级以上层面的顶层设计,必须立足于农村的全域全员全面高质量发展,立足于“十四五”开局起步和 2035 年中长期目标的如期实现,系统谋划、科学规划,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开局良好、起步扎实。

注重基础建设原则。村“两委”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机制培养的“原始密码”。因此,高素质、复合型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抓手。健全培育机制,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互动机制的基础性环节和根本性保障。

注重全民参与原则。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全体村民,全体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又是乡村振兴最终的受益者。只有真正建立起村级重大决策事项全体村民民主参与、集体表决机制,才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法治基础和治理保障,才能真正形成培育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和“两 委”班子队伍及后备干部队伍的法治基础和实践土壤,才能真正形成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

治理良性互动的造血机制。 

4.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

在理论研究层面形成政治共识和方向认同。在省市县三级层面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以全面准确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为宗旨,以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体系的跨界研究、融合研究和落地研究为导向,加强对省内外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示范村实践探索的理论研究,尽快形成一大批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源自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成果。

在政策推动层面形成目标共识和使命认同。以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为宗旨,以整建制乡镇、整建制县区示范性创建为导向,加强系统性、深层次、大范围的调查研究,注重推动政策、规划、重大决策制定出台的协调联动引导机制探索,注重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协调联动利益机制探索,注重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发展洼地聚集的协调联动

激励机制探索,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基层共识、落地共识、发展共识、使命共识。

在实践创新层面形成群众共识和担当认同。以县级统筹主导、乡级主体推动、村级实践创新和试点创建、模式培育、整建制县推进为导向,以集体经济主导,群众普遍参与,本土人才主体、多元主体合作,内生动力激发为宗旨,尽快培育形成高标准规划示范样板、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乡村,切实保障“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三、关于我省落实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要求的抓手思考

1.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基本抓手

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以普遍、系统、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为前提,以县委书记抓示范性乡镇、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党委书记抓示范乡村为切入点,以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机制建设为重点,以“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目标责任机制建设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和深入调研、注重系统规划和循序渐进,充分放权松绑、倾斜支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探索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各种资金、各项建设在县域内落地的有

效实现形式,并通过建立“乡村基础信息库”“乡村振兴建设基本数据库”和 “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动态监测网”等基础信息体系,不断改进措施、完善政策、逐步推广,为“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2.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重点抓手

抓实规划体系建设。加强县级统筹机制建设,健全县级层面国民经济和社会与乡村振兴“十四五”和 2035发展目标“1(县级层面)+X(乡镇层面)+Y(村级层面)”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建设,以此作为提高县级领导班子领导高质量发展、培养务实发展型干部、考核激励干部的总抓手。

抓好集体经济示范村和整建制乡镇推进机制建设。健全县域内集体经济全产业链+供应链+科技链+创新链一体化培育示范性片区建设、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和特色乡土人才一体化开发示范村和整建制乡镇机制建设、集体产业创新创业贡献突出人才评选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一体化机制建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次分红和村规民约全民共修一体化机制建设,以此作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

路的总抓手。

抓紧理论武装体系建设。强化党校主阵地机制建设,健全县乡村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严格系统规范的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制建设、所在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和专题学习、主题培训等机制建设,以此作为培育高度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的总抓手。

抓牢治理体系建设。健全县域内各级党组织核心领导体系和领导机制、领导班子任期规划服务中长期规划,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机制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建设、村规民约共建机制和全体村民会议权威机制建设,以此作为党组织领导下群众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主

义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总抓手。

抓严责任体系建设。健全县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乡村全员全域全面振兴“年度+任期”责任体系建设、县级干部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分管领域治理体系+所联系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一体化建设、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培育+集体经济示范性项目+村级“两委两小组”示范性机制建设、乡村振兴核心单位(部门)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体系,县级领导班子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业绩体系+治理体系”三位一体考核机制建设,以此作为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总抓手。(张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