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理论探索>>


祁文辉在《河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2021-06-09 10:49:23   作者:祁文辉 来源:河北日报

6月9日,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祁文辉在《河北日报》7版《知与行》发表署名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让我们一起学习!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提供了重要遵循。

立足特色资源,精准选择产业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精准选择产业。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养则养,精准选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特色产业。科学布局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农特产品村镇、加工种养基地、乡村旅游游学体验基地、体育健康休闲养生基地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服务基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龙头企业,强化各地农产品的唯一性、差异性、辨识度、美誉度,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制造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增值增效。

坚持科技兴农,发展智慧农业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农业提档升级,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健全质量监督体系,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绿色优质产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强化农产品溯源体系与征信系统对接,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记录、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进一步保障农产品质量。坚持科技兴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力量,运用大数据解决农产品市场化经营中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平台”,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市场预测、农业种植、农产品上行和农资产品下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要面向市场,搞活经营,积极培育发展“互联网+”“旅游+”、农村电商、集体农庄、家庭农场等新产业新业态,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加快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构建“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消费体验、塑造消费氛围、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云旅游、云采摘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智慧景区,大力推动旅游与农业、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形成更多乡村产业新增长点。

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要解决好农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产销衔接,让农产品不仅卖得出去,还能卖出好价格。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激活城乡市场,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发展注入旺盛活力。面向市场中高端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培育大型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贯通产加销,打造品牌产品,实现一企带一业、一业兴一地,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着力形成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渠道畅通、机制高效、规范有序的现代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同时,要融合农文旅,推进文旅和农贸、餐饮、体育、康养等深入融合,让业态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实现消费长尾效应。推进农旅与文化产业灵活合作,提升文化消费体验,在产品开发、运营管理和营销宣传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综合体。

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农民利益分享机制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生活富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模式设定,将农户融入产业链、利益链,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增加农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科学的土地转让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示范带动等方式,充分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和集体资产等“沉睡资源”,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开辟更多增收门路,让农民更多受益。组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入股和持股,共同开发康养民宿、农业旅游等项目,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祁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