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党校>>


邢台信都区委党校:绿色太行中的“红色学府”

2021-06-15 15:34:23   作者:李见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寻一方绿水青山,忆一段峥嵘岁月。沿抗大路西行,穿过绵延的太行山脉,闻着板栗花香,就进入了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这里是红色抗大圣地,是太行山新愚公精神发源地,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中共邢台市信都区委党校(李保国干部学院)便坐落于这里,这座“红色学府”与翠绿的太行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图为群山环抱中的信都区委党校。李见摄

加强文化建设,建造红色校园

信都区委党校背靠毛公峰,前绕红岩河,依山傍水、清幽静谧。校园占地面积近30亩,总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建有综合楼、餐厅、学员宿舍楼各一栋。建筑主体采用太行山红色石材,景观设计突出党性文化和红色底蕴。

图为信都区委党校一景。 信都区委党校供图

实事求是碑矗立于初心广场中轴线上,一碑两面,分别镌有“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毛体红色大字;红岩桥由红页岩石砌筑而成,“石出红岩中,桥落红岩处;人伫红岩上,心铸红岩志”寓意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红岩河对岸矗立着“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几座主题雕塑;初心广场是广大党员干部举行升旗仪式、宣誓等活动的场所;综合楼大厅设有黄砂岩雕刻的三组浮雕,主浮雕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西侧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图,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东侧为蔚为壮观的邢台山水图,是邢台大美风光的再现。

穿行于校园中,目之所及,皆是红色。无处不在的红色文化和氛围,时刻提醒大家勿忘初心,使每一位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性熏陶和教育,时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

图为红岩桥。李见摄

依托抗大资源,打造红色课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干部而设立的学校。前南峪是抗大敌后总校所在地,坐落于此的信都区委党校被赋予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大精神”的深刻涵义。信都区委党校依托抗大陈列馆、抗大纪念碑和抗大校部、作训处、图书馆、机要处等旧址以及彭德怀、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旧居这些教育培训资源,打造了一系列精品红色现场教学课程。

在抗大陈列馆,参观一件件革命文物,感悟红色精神和初心使命;在抗大碑林,抚摸一座座石碑,感受革命先烈克服万难刻苦求学的精神;在安庄抗大总校卫生处,回忆战士们当年艰苦奋斗,采药熬汤全力保障学员和百姓健康的决心毅力;在大寨山惨案纪念馆,体会40余名村民誓死不说抗大学员藏身处而被日军推下悬崖的军民鱼水情……学员们仿佛回到那段烽火岁月,真切感悟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图为现场教学点之一:抗大总校卫生处旧址。李见摄

“在利用抗大红色资源做好党性教育培训的同时,信都区委党校积极构建‘一核三线四篇’的整体教学框架。‘一核’即以李保国精神为核心,‘三线’即愚公足迹教学线、红色抗大教学线、绿色生态教学线,‘四篇’即太行愚公篇、生态经济篇、红色精神篇、乡村振兴篇。”信都区委党校负责人李红介绍说,“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评课活动,围绕‘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李保国精神’三个专题进行试讲,邀请省市党校专家教授点评指导,努力打造更多优质课程,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图为评课现场。信都区委党校供图

创新宣传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更好地弘扬抗大精神,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信都区委党校创新宣讲形式,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了“太行新愚公”宣讲小分队,联合抗大陈列馆组建了“抗大号大篷车”宣讲团,通过宣讲党史故事、观看党史视频、开展“光辉历程”主题展、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深化广大党员群众对党史的学习掌握,引导广大群众重温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宣讲团走进机关、社区、农村、学校、企业,持续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场宣讲向党的百年献礼”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四场宣讲活动,1400余人参加。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党史宣讲方式,灵活融入文艺演出、小故事、互动交流、情景模拟等,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图为党校教师讲述以邢台早期党组织创建者张仲毅一家为原型的《张家小院》故事。信都区委党校供图

同时信都区委党校选派教师在抗大电台(FM106.2抗大之声)讲述《百集抗大故事》。“学员孙宝德为了不和群众争食物,绕路去远处山上采摘,结果失足落崖牺牲;刚分娩的女学员与同志们藏身山洞中,为躲避日军追捕不得已捂死了刚出生的孩子……”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令听众身临其境,深受震撼。

“我们将以党性教育为主题,融合本地特色,打造‘红色基因+绿色实践+时代精神’的精品培训课,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学员和党员干部的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礼。”谈及办学思路和未来的规划,李红表示,“要扎根太行山区,把信都区委党校打造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