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直通厅局>>


王忠: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2021-06-20 15:30:00   作者:王忠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近年来,绿色在我省不断延伸,成为河北发展的亮眼底色。被誉为“绿色明珠”的塞罕坝更是中国造林史上的奇迹,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十三五”以来,全省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省林业草原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以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深入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护,积极发展壮大生态富民产业,坚决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生态支撑。

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全省林业草原事业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林业草原改革发展极不平凡、成效显著的五年。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要求全党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省林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森林草原防火为重点保平安,以春季造林绿化和坝上退耕还草为重点优化生态环境,以雄安新区郊野公园植树为重点集全省之力打造绿化新亮点,持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奋力开创全省林业草原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是国土绿化攻坚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5%,森林蓄积量由1.44亿立方米增加到1.75亿立方米。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二是森林草原防火呈现新局面。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防火监测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覆盖率达到 83%。2020 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过火面积、受灾森林面积同比分别下降68.3%、58.2%和 86.9%,没有发生重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

三是林业资源管护得到新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 140.14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43%。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远低于4‰的国家控制指标。全省湿地保有量达到141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43.88%,白洋淀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

四是生态富民产业较快发展。2020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十三五”时期累计安排贫困县林业草原资金 132.9 亿 元,支持贫困地区完成营造林 1895 万亩,62个贫困县经济林面积达到1800万亩,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聘为生态护林员。

使命至上 艰苦创业 铸就塞罕坝绿色传奇的精神伟力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被称为中国的“绿色明珠”,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达到82%,为京津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塞罕坝机械林场于 1962年建场,59年来,林场党委响应党的号召、以党建为引领,团结带领23个基层党组织、543名党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1962年,为改善自然环境、修复生态,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大型国有机械林场。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369名党员干部职工从全国18个省(区、市)汇聚塞罕坝,他们在第一任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睡马架,开启了艰苦创业征程。然而,建场前两年连续造林失败,在一些干部职工中刮起“下马风”。关键时刻,林场党委班子成员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举家搬到条件异常艰苦的坝上,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顶风冒雪、忍饥受冻,对造林机械进行了三项技术改革,探索培育出了适合坝上地区的苗木,开展了机械造林技术大练兵,于1964年组织了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一举成功,开创了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树的先河。

1977年发生雨凇灾害,折损树木57万亩;1980年遭遇特大干旱,旱死树木12万亩。面对自然灾害,林场党委坚信:人倒了可以站起来,树倒了可以扶起来,只要信念不倒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林场党委带领党员干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干部职工含泪清理受害林木,重新造林,从头再来。他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缺衣少食的艰苦生存环境中,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生态建设理念,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韧性,顽强克服高寒、干旱、大风等恶劣环境,攻克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终于使茫茫荒原变成了百万亩林海,铸就了塞罕坝精神,也传承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无私奉献 久久为功 彰显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发扬塞罕坝精神,对以前从未涉足的石质阳坡,采取人抬马驮、挖石换土、保水覆膜等举措,实施攻坚造林,全场10万余亩石质荒山全部绿化;实施了人工林天然化改良、落叶松中小径级培育、低效天然次生林改培等营林项目,大力提升森林质量;构建了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森林防火体系,成功打造了造林、营林、管护的现代林业新样板,形成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生动局面。与建场初期相比,林场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 2.76倍。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74亿立方米,固碳 81.41 万吨,释放氧气 54.5 万吨。与建场初期相比,该地区年均无霜期增加 1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 80 毫米,大风日数减少30天。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资源总价值为 206 亿元,每年产出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45.8亿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奖”和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感动中国”年度团体,时代楷模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绿色发展 辐射带动 打造生态兴林、生态富民的“河北样本”

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塞罕坝机械林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成为河北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塞罕坝机械林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在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苗木基地4400多亩,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元,4500多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林场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打造了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带动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借着“旅游热”,山野特产、手工工艺、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也火了起来。“好风景”带来“好光景”,正在塞罕坝成为现实。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两场战役”,塞罕坝找准了生态底线与百姓增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打造出一个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业态。

2020年,林场编制完成《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方案》,全面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成果区域共享,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全面谋划“十四五”草原保护管理新思路,持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王忠,系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