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1875年5月写成的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在该著作中,马克思根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全面系统地批判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对于我们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背景
十九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高涨,德国成为工人运动之中心,并出现了两个工人运动派别:一个是拉萨尔派,即1863年5月23日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其领导者是拉萨尔,主张“国家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反对工人和农民结成联盟,给德国乃至国际工人运动造成了极大危害;另一个是爱森纳赫派,即1869年8月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基本实行马克思主义路线,亦常接受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指导,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地主贵族的统治,实现德国的统一。后来由于德国于1871年实现统一,使得两派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策略分歧不复存在,加之拉萨尔派由于坚持错误路线日益面临困境等因素,两派逐渐走向合并。但由于爱森纳赫派领袖们的妥协,1875年5月两派在哥达城合并大会上通过了带有机会主义性质的“哥达纲领”。
此前,马克思曾于1875年4月5月抱病写成《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对“哥达纲领”进行批判,但未被爱森纳赫派领袖们听取和接受,鉴于当时“哥达纲领”影响不大,故马克思的文章当时未公开发表,直到1891年1月才以《哥达纲领批判》为题首次公开发表。
《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论主张
《哥达纲领批判》全文共分四章,分别针对四个方面,尖锐地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对未来社会的国家制度、发展阶段以及分配制度作了原则构想,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在第一章里,马克思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着重批判它鼓吹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不同阶段的原理,并具体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只能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时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等思想主张。
第二章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一是指出这是拉萨尔的捏造,二是指明其理论根据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三是揭露其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奋斗目标,是“真正令人气愤的退步”。因此,特别强调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第三章集中批判了拉萨尔关于“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合作社,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二是无产阶级不能依靠国家帮助走向社会主义。
第四章批判该纲领草案鼓吹建立“自由国家”等谬论,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是“自由国家”不是无产阶级的目的。二是国家不能离开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哥达纲领批判》的指导意义
一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完善、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及其解放事业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部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及关于两个阶段政治、经济制度特征的描述,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是继《共产党宣言》以来又一部重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二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依据。毛泽东曾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科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是为我国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然长期坚持;作为分配尺度的个人劳动的计量方式必然要随着客观条件变化而进行调整;必须要对按劳分配制度下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张国强,系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