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伟大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生过多次大地震。1966年,邢台半月内相继发生里氏6.8级和7.2级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大地震使重工业城市唐山顷刻间夷为平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中国乃至世界地震史上极其惨烈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面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斗争,创造了人类同大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在磨难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
2016年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强调,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汶川大地震是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山川移位、河流改道,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是不可撼动的。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抗震救灾精神闪耀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光华,具有激励后人再创辉煌的时代价值。
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患难与共精神,始终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知汶川地震,唐山的13个庄稼汉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仅在北川一带,他们就直接抢救出伤员23人,引领出受灾群众300多人。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抗震救灾斗争是对民族精神的洗礼,是对民族力量的凝聚,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我们必须加强全国人民大团结,勠力同心、患难与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弘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坚克难。不屈的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以惊人的毅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瓦砾堆上创造了快速崛起的人间奇迹。
崛起是对抗震救灾精神最好的诠释。新时代,我们必须直面重大风险挑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啃下“硬骨头”,以“钉钉子”的狠劲攻下“娄山关”,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创造民族复兴伟业。
弘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灾后,中央领导的一系列指示、批示传递着党的关怀:“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抢险救援“分秒必争”,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科学有序的抗震救灾,最大限度地抢救了生命,保障了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之,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