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那么如何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怎样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领会。
一、塞罕坝人的初心和使命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但是,这片昔日有千里松林的美丽高岭,由于连年的山火和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候,这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上世纪60年代,距离塞罕坝180公里的北京,几乎年年遭遇沙尘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十分关注,1962年成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同时也为了满足发展对木材的需求”。
二、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近60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克服恶劣环境影响,攻克技术难关,在茫茫荒原上营造起了百万亩林海,他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三代塞罕坝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终于还清了人类百年欠下的这笔生态账,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如今,这百万亩林海已经成为首都挡风沙、净空气、涵水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三、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了目前的1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了82%。森林每年可固碳75万吨,释放氧气55万吨,为我省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贡献。
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的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最高褒奖,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生态环境部命名的首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今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赞扬塞罕坝的生动范例,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并且希望他们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十三五”时期,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74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44.8微克/立方米,降幅接近40%,全面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
尽管“十三五”时期我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十四五”时期,为了推动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二是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三是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是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