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李芬、刘银松:西柏坡时期的中央“高级党校”——马列学院

2021-12-04 16:35:56   作者:李芬、刘银松 来源:学习时报

1947年3月,在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之下,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中央党校随之停办。之后,中央党校师生随中央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一路辗转来到了当时位于晋察冀解放区的西柏坡村。不久,党校师生即分赴各地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中央工委即行撤销。一个多月之后,“为着适应时局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接连下发了《关于创办马列学院的决定》(1948年7月24日)及《中央书记处关于成立马列学院的通知》(1948年7月26日),决定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

开办马列学院是“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重要方法

当时局势最典型的特点是“胜利在望”,中央判断“大约再打三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消灭中国的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而这一时局发展给我们党提出的“迫切需要”就是“我们在理论上要提高,还要普及”。因为,对于当时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中央清醒认识到“必须承认还是低的”,“这样大的党,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或是不了解,或是不巩固”,“党内有许多新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对许多基本观点不知道,对许多问题不会解释”。对此,毛泽东尖锐指出,“全国有几百万学生、教授,还有许多戏班子,你说不出一篇道理来,就只好听他的”。因此,中央明确要求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要把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当作一个政治任务来注意这个问题”。而开办马列学院也是“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方法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方法”。

西柏坡时期马列学院的“特殊任务”

马列学院院长刘少奇明确指出,“马列学院有特殊作用、特殊任务”,这就是中央明确规定的“任务为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西柏坡时期马列学院的组建、招生及教学都是围绕完成这一“特殊任务”展开的。

强化领导班子配备。中央为马列学院配备了强大的领导班子——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兼任院长,曾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教务处工作并担任过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副校长的杨献珍任教育长。马列学院院部就设在东距西柏坡9公里的李家沟口村(现名李家口)。

通过考试选拔学员。中央规定,除经中央特别批准的高级干部外,一切学生都须经过考试入学。报名条件虽“党龄不拘,候补党员亦可”,但“须要参加过实际工作(参加学生运动及其他政治运动在内)五年以上,在政治上、思想上有相当的思考能力,政治正派,文化程度要能写文章或相当于高中毕业以上的水平”。1948年11月间,各地选调来的400余人陆续到达李家沟口村参加为期两天的考试。考试由杨献珍组织,试题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党的方针路线、中外历史甚至文学;题量也相当大,仅常识问答题就有102道,一个题目中还有子题。最后还要求考生自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由刘少奇亲自拟定——《我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我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认识》,自拟一篇,写自己最熟悉的、了解比较深刻的问题。与此同时,鉴于培养理论干部的意义重大,中央提出在马列学院原计划招生50至80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录取人数。最终,经过考试选拔,106名学员陆续入学(后又增加2名),编为马列学院第一班,分为12个小组,对外称“文工队”。11月8日,马列学院正式开学。中央暂定马列学院最短的学习时间为一年半,实际上第一班学员最后延长到了两年零九个月。

着重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在最初的一年半的教学计划中,共分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学习“中外史地的普通常识”,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通史(着重近代史)、近代西方史、世界经济地理;第二学期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政治经济学、政治科学、哲学;第三学期主要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中共党史”。中共中央《关于创办马列学院的决定》中专门附了一个包含36项教材与参考书的目录,主要是马、恩、列、斯的著作。此外,为指导大家更好地学习理论、掌握理论,中央还调哲学家艾思奇到马列学院任哲学教员,承担社会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任务;调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家王学文任政治经济学教员,调文学家、著名诗人何其芳任语文教员。此外,除了正规课程外,马列学院还经常邀请中央领导同志和专家到校作报告。

西柏坡时期马列学院的“特殊作用”

对于马列学院的“特殊作用”,刘少奇在对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学员“不仅要做学习的模范,而且要帮助全党学习”,并指出“将来还要以马列学院为中心,在全党学习中起指导作用,依靠马列学院去使全党理论水平有所提高”。西柏坡时期的马列学院很好地发挥了这一“特殊作用”。

做理论学习的模范。学员们首先端正了学习理论的态度,认识到只有学习了理论,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端正思想作风,防止腐化、官僚化,才能在工作中“独立决定方向”,而不是一味地照着上级的指示做。其次是掌握了学习理论的方法,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即“学会经常自觉地用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解决你天天所碰到的大大小小的新的、没有解决过的、书本上所找不到的那些具体问题”就是“惟一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了这两大问题,马列学院的学员们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被大大激发。他们用着解放区自制马兰纸印刷的马列经典,戏台当讲台,膝盖当桌子,如饥似渴地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

帮助全党学习。刘少奇在对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要求马列学院的学员要肩负起用刊物、文章、学习心得“帮助中央去指导全党的学习”的责任。为此,马列学院学员党支部办了一份墙报,名叫“有的放矢”。这既是学员练习写文章的园地,更是马列学院师生开展思想讨论、发表学习心得的重要场所。自开办至年底,墙报就出了6期,有一半学员参与了投稿。不少学员还在《人民日报》《建设》《中国青年》《大众文艺》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用自己学到的理论帮助全党学习。

指导全党学习。学员们经过在马列学院的系统学习,完成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提升了理论修养,成长为党的优秀的理论干部和宣传干部。1949年3月,马列学院从李家沟口村迁入北平。学院除继续按照计划开展学习外,还组织大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到校外讲授课程,指导全党学习理论。杨献珍在给刘少奇的报告中曾总结道:“半年来,学员被派出讲课者计46人,总计200次左右,600多个小时;听课单位包括学校、机关、工厂、部队、训练班,总计20个以上,讲课对象主要为新解放的知识分子,其次为旧人员、工人、党员、团员、机关部队干部。……学员在外教课,主要是教社会发展史,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新解放地区的知识分子等树立劳动观点、阶级观点、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起了初步改造作用。”至1951年8月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毕业时,已在100余个单位讲课1200余次,尤其对当时以改造知识分子成为国家干部为主要任务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华北大学的教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49年3月27日,马列学院从李家沟口迁到北平后,暂驻香山慈幼院;4月14日后迁至香山碧云寺西跨院。1949年10月26日,正式迁驻颐和园东门外的原清华农学院,这是中央党校历史上第一个固定的正式校址,后称“中央党校南院”。195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与成立于1948年6月的华北局党校合并,改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党校”。西柏坡时期的中央“高级党校”——“马列学院”的历史就此圆满谢幕,然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培训理论宣传骨干、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任务却没有中断,已由新的“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接续传承。

(作者李芬、刘银松,分别系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图书和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