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杨玉冰、关丽薇:打造“六位一体”统筹协调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2021-12-06 17:43:45   作者:杨玉冰、关丽薇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打造“六位一体”统筹协调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举措之一。2020年,河北省提出构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综合服务站等“六位一体”的统筹协调机制,社区治理不断由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变,以社区党组织引领、协调、黏合各类社区组织齐头并进,共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党组织领导:突出党委把握红线的能力,赋权社区组织创新担当

掌握全局,把握红线。社区党组织要发挥统领作用,掌握社区各类组织“权责地图”与政治红线。要明确政府、市场、居民、社会组织等社区组织名单,掌握四类组织的权力和责任边界,明晰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对于各类组织权责边界模糊的公共事务,要设法“描边”,准备预案。

向下赋权,引领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是多中心社区治理模式发展的“驱动器”。在居民自治程度低的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带头作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党员尤其是曾担任或正在担任一定职务的中共党员要利用其政治话语权,成为或培养社区骨干、带头人。在居民自治程度高的社区,党组织要主动联系居民“自组织”汇报工作,听取居民意见,协调反馈、监督管理。

建设队伍,提升专业水平。要求社区治理人员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增加专业社会工作者比例。聘请社区治理专家、社会组织一线领头人等提供科学决策。组织政府、市场、居民、社会组织各方参与党建学习,提高爱国意识与大局观。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

各方组织黏合:塑造熟人社会,增加社区社会资本

建立信任关系。以“好人栏”、感人事迹张贴、互助居民评选等评比、宣传的活动方式,培养社区居民互助文化。以兴趣活动加强居民与各组之间沟通联系,建立“有人情味”的情感联结。根据政府机构、市场企业、居民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职能制定信用计分体系,实行信用承诺制度,打造信用建设App平台,完善全量组织信用评分机制。

畅通沟通渠道。有的居委会在居民心目中已僵化为行政系统的末端;居民与政府存在情感距离;居民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屡见不鲜;社区各方组织自守家门。社区党组织要建立多方议事机制、重要公共事务“月会”、社区事务公示栏等常态化多方沟通、信息公开机制,促进各组织黏合,尤其要协助居民向行政力量获取资源。

构建社区关系网络。把握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的交叉岗位比例,融合社区各组织。社区党组织要主动联络社区骨干居民、带头人,吸纳进入物业、居委会、党组织等社区组织,消除居民与社区组织间的壁垒。要邀请各组织共同参与“兴趣活动”“议事会”“党建活动”等,为各社区组织建立关系网络,从“陌生人社区”转向“熟人社区”。

善用新兴技术:突破物理壁垒,提升社区治理效率与价值

降低居民参与成本。社区各组织联合成立微信群、线上平台等网络沟通平台,延伸地域社会生活空间。参照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成立线上“微协商”机制。打破空间壁垒,助力“家里蹲”“隐形人”居民在舒适区参与意见。

提升居民参与价值。借鉴北京市西城区,打造智慧社区平台,整合社区内外政府、学校、医疗、市场、福利机构等各方组织,提供民生服务。借鉴上海的智慧社区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将公共事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促进社区人性化、便捷化,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价值。

发展动态社区治理。打破社区物理围墙,利用新兴技术进行系统化智慧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与数字化政府双向反馈。大数据把握社区常态化公共事务,动态设定职能归属;掌握社区文化地图,推动社区交流学习;把握社区个别化问题,统筹资源分配;关注社区居民情感动态,设定维稳“红色警告”;畅通表达与反馈渠道,形成“问题反馈—探索路径—机制构建”的多中心社区治理路径。

(作者系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