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我们要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校园铸魂育人“三驾马车”,引领校园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强化政治意识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将办好思政课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思政课改革、教师选配及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努力将思政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加强创新思维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从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的高度出发,立足课程本身特色和亮点,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夯实教学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直击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学生上课状态和效果、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格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完善课程组集体备课和传帮带制度,不断优化学生评教方式方法,实施多元化评教和教师考评体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坚定文化自信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理应发挥专业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承担起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同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锻造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道德规范。针对目前高校中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实际,结合新文科改革发展理念,高校应按照需求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阅读与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发结构优化的新课程体系,在保留传统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发新课程,使中文课程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性质;在大学各专业学生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采用团队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形式,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课”。
总之,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人翁和实践者。
(作者系2021年秋季学期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河北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