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理论探索>>


吴耀明:夏理逊:与白求恩柯棣华并称 “三个志愿军”

2022-01-10 18:46:27   作者:吴耀明 来源:学习时报

蒂尔森·莱孚·夏理逊(1881—1947),是解放战争期间牺牲在中国的加拿大医生,被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马海德誉为与白求恩、柯棣华并列的“三个志愿军”之一。他们都为援助中国人民进步事业献出了生命,体现了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颇具传奇经历的国际主义战士

1881年,夏理逊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蒂尔森堡镇,他出身名门、家境优渥,其祖父是当地有名的银行家。夏理逊十几岁离开家乡,立志在外闯出一番事业,先是从军入伍,后在1903—1907年于多伦多大学学医,是白求恩的学长。

一战期间,夏理逊再次入伍,跟随加拿大军队医疗队前往欧洲前线,给为协约国胜利作出贡献的中国劳工治病。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中国语言习俗,对其他西方士兵歧视中国人的行为加以制止,体现了强烈的正义感。此后,他长期从事国际战灾救援工作,足迹遍布土耳其、叙利亚、埃及、爱尔兰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经历了不同地区的多场战争,逐渐形成了人道博爱的国际主义精神,也成为他放弃富裕生活、不远万里援助中国人民进步事业的内在动力。

多次来华支持进步事业

夏理逊最早来华,是到广州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从此与中国革命和进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30年代,夏理逊到上海、天津等地从事医疗工作,救治了大批受疾病折磨的中国民众。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受中国红十字会的派遣,为新四军输送医药和手术器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中国共产党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优良素质给夏理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心底对这支队伍产生了好感。1939年5月,夏理逊回到上海继续行医,不断受到日军的监视和威胁。1941年,夏理逊不得不离开上海,取道香港参加英国海军,直至二战结束。

1946年,夏理逊再次来上海,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章程规定,在救济物资分配方面,不得因政治信仰之不同而有所歧视。中国解放区在长期抗战中受到的破坏和损失更为惨重,理应首先得到救济。但由于国民党一心准备内战,一手垄断救济物资、排挤解放区,运到解放区的救济物资只占到很小一部分。夏理逊对这种不公平的分配表达了不满,对共产党在医疗物资不足的条件下自力更生深表钦佩。夏理逊积极为解放区开展募捐,多次长途跋涉,将数千吨医疗物资运进解放区,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给予了全力支持和帮助。

同年3月,夏理逊押运物资由上海起程,乘船到烟台转陆路运往解放区。途中遇到国民党军队拦截检查,夏理逊挺身而出、毫不畏惧,掩护了船上80多名前往解放区的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保护他们安全抵达目的地。

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全国性内战。战争的进行,更让夏理逊感到了向解放区运送物资的急迫性和必要性。8月底,夏理逊筹集到280箱药品和医疗器械,要亲自护送到邯郸。临行前,时任北平军调部中共首席代表叶剑英宴请了他,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9月,夏理逊经过艰难跋涉抵达邯郸,受到中共领导人邓小平、薄一波等的亲切接见。邓小平见到夏理逊非常高兴,对他说:“这些箱子是替我们打胜仗的箱子。”这些物资大大缓解了解放区物资匮乏的困难,为刘邓大军挥师南下、挺进中原提供了医疗保障。

在解放区期间,夏理逊考察了邯郸国际和平医院,看到该院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仍坚持医疗工作,还在群众中推动卫生保健工作,深受感动。他认为“这里的工作是任何医院都不能比拟的,在战争时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缺医少药的困难条件下坚持工作,还建立起健全的医疗制度,并在人民群众中掀起了卫生保健的普及教育运动。这一切都推进了医学为人民服务计划的实现”。

离开邯郸时,他主动提出,要再送一批医药器械支援解放区。回到上海后,他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向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中国福利基金会等单位作了详细报告。在报告里写到:“(解放区)一队队共产党的战士和他们的长官一起在庄稼地里干活,枪支架在田边。所有的共产党的村庄中,充满着幸福快乐和满足的气氛。”通过亲身经历,夏理逊被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为人民服务、廉洁勤政的作风所深深打动,觉得自己一路上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12月,夏理逊履行诺言,将几十吨医药器械和纺织品经铁路由上海运往邯郸。正常路程原本只需三四天,但由于国民党百般阻挠,却走了16天。国民党故意刁难、扣押火车,不给御寒的衣被、没有食物和饮水,夏理逊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心想着解放区急盼这些医药物资,坚持带病完成运送任务。由于饥寒交迫、积劳成疾,夏理逊不幸于1947年1月10日病逝在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终年66岁。

长眠于中国大地

1947年1月11日,驻张秋镇的人民解放军党政机关与群众3000余人召开“夏理逊同志追悼大会”,隆重悼念这位为支援中国人民进步事业而牺牲的国际友人。2月7日,夏理逊大夫逝世纪念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福利基金会主席宋庆龄出席了纪念活动,与会各界人士高度评价了夏理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为纪念夏理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在邯郸和阳谷各建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医院(夏理逊又译作哈励逊、哈利生)。后来,邯郸的哈励逊医院迁到了衡水市,发展成今天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阳谷的哈利生医院后来迁往聊城,成为聊城人民医院的前身之一。夏理逊原来的安葬地在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医院前街小学院内,后来迁往开封烈士陵园。为纪念夏理逊,医院前街小学更名为“夏理逊小学”。

1987年,邓小平亲笔书写了“夏理逊大夫纪念碑”的题词,被分别镌刻在上海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夏理逊铜像碑座和开封烈士陵园的夏理逊墓前纪念碑上。

夏理逊离开我们已经75年了,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维护正义、甘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