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塑造农村的精气神,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等密不可分。文化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根基牢固了,乡村振兴的事业才会枝繁叶茂。首先,文化建设是发展经济的动力之源。培育文明乡风有助于农民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村民开发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提升村民收入。其次,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助推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因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也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需要村民养成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则通过教化引导,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形成低碳节约、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助推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再次,加强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乡村道德文化建设,能够在广大农村形成讲道德、有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培育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道德责任心和道德践行能力。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促使村民共同制定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保障乡村生活的安宁和谐。乡风文明还是生活幸福的重要体现,通过集中力量改善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农村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使其获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收。
农村文化建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但是,近年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保护与传承。比如很多非遗技艺散落于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自身保护与传承的能力有限,并且在城镇化进程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以适应现代生活,传承空间萎缩,传承条件困难。如何把乡村文化传承下去,延续乡村文化印记,面临诸多挑战。在建设乡风文明的过程中,要积极促使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推动古村落、传统手工艺、戏曲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乡村的文化活动让散落的非遗回到村民的生活中,让它们在新时代得到创新发展,让村落在精神文化层面闪耀光辉。还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在广大乡村营造弘扬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乡风文明的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指引。一是乡风文明可以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有助于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掌握相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二是乡风文明为农民提供精神指引。农民的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富足。乡风文明建设的本质为精神文明建设,每个村庄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俗文化。精神指引的目标就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村民能够自觉接受监督并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三是做好先进典型选树、关爱工作。积极申报推荐各类先进典型,做好身边好人宣传,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帮扶和走访慰问,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舆论导向。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在各村建设“好人榜”“善行义举榜”“最美家庭榜”等宣传阵地,组织先进典型评议会,传播先进典型事迹,评议身边的文明行为与不文明现象,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进一步做好“最美乡村”“最美院落”创建。四是创新治理方式,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广积分制,进一步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
(作者系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