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学员论坛>>


​杨静:“地球卫士”是怎样炼成的——浅谈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

2022-03-06 18:21:42   作者:杨静 来源:河北党校报

林业科学家们在遥感卫星图谱中观察到,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处,有一颗宝石般的绿点。这颗“绿宝石”就是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这片百万亩林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自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生态建设为什么“好”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地域广袤,树木参天。后来,清政府为弥补国库空虚,大规模开围伐木垦荒,使塞罕坝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草场、河流面目全非。1962年,国家在塞罕坝设立国有机械林场。经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到上世纪90年代,塞罕坝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已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42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被誉为“华北的绿宝石”。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万多吨,释放氧气近60万吨。空气负离子平均含量是北京市区的6倍,被称为“华北绿肺”。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有效改善,年均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降水量由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6级以上大风天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场所。

(二)社会效益。从“时代楷模”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群体”,从“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三)经济效益。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增长了30倍,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现在已经形成了木材、绿化苗木、生态旅游等多种绿色产业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发展。资产总价值达到206亿元,每年经济收入1.6亿元,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区域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当地百姓拓财源的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为什么“行”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凭借什么在极其艰难恶劣的条件下书写出了绿色传奇?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一)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塞罕坝人牢记使命,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用塞罕坝生态,保京津家园安全”。经过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治沙止漠的绿色战役,林场共栽植苗木5亿株,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如今的塞罕坝林海,牢牢扼守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并与河北承德、张家口一带的防护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雄伟的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二)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塞罕坝人是林业建设战线上艰苦创业的英雄群体。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9人,来到塞罕坝,开启了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之旅。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27人。正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在林场第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按照“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在塞罕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们填荒沟、改盐碱、垫沼泽、建苗圃、住工棚,反复试验,摸索出高寒地区育苗、种植、管理等创业造林的先进经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这块荒芜了300年的塞北荒原终于变成了碧波万顷的林海。

(三)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在塞罕坝落地生根。1983年后,塞罕坝确立了“以育为主,育、护、造、改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方针,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林的绿色发展道路。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从66.3%降至40%,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旅游收入可达4000万元,被称为“绿色银行”。塞罕坝这片林海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2017年,塞罕坝林场获得联合国环境署“2017地球卫士奖”。这不仅是对塞罕坝人的肯定,也生动诠释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弘扬塞罕坝精神如何去“做”

塞罕坝精神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始终牢记使命,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于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60年来,塞罕坝人择一事终一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用生命呵护绿色,把忠诚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如今,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和承德、张家口的绿廊连成一片,在首都北部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将浑善达克沙地南下的黄沙挡在了河北最北端。

(二)坚持艰苦创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几代塞罕坝人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而是迎难而上,抗酷暑、斗严寒、战冰雪,艰苦创业,努力奋斗,把塞罕坝变成了美、绿、香的“华北绿宝石”。塞罕坝人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在失败中思变,在开拓中进取,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开创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

(三)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塞罕坝从治荒沙到生态育林,从保生态到林业惠民,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60年来,塞罕坝人抓造林绿化,在荒山沙地、贫瘠山地、石质荒山开展造林攻坚战,最大限度修复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稳定;抓转型发展,主动降低木材蓄积消耗,大力培育生态旅游、绿化苗木、风电等绿色产业,释放生态红利,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森林旅游引来八方游客,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四)结合承德实际,落实好“三个植入”要求。承德是革命老区,孕育产生的塞罕坝精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承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将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局面。

(作者系省委党校全省党校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教研骨干培训班学员,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