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杨凡: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04-14 15:21:11   作者:杨凡 来源:河北党校报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面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必须强化绿色发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夯实农业农村地区生态本底,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双轨交融、互促互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实现农村强、农业美、农民富的目标。

坚持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是巩固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果的根本保障。一方面,绿色发展可以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关键是激活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这需要有稳定可持续的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统筹贫困地区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生态要素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培育出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才能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农民的基本需求解决后,农村地区的群众会对人居环境、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更高的期待,这就更需要突出绿色发展,深刻落实“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更稳定、更长远的发展。绿色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地理环境角度看,农村欠发达地区大多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位置“深”、资源潜力“深”。这意味着常规性的现代化举措在欠发达地区受限条件多、见效慢,要改变欠发达地区的面貌,必须创造性地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绝不能搞“破坏式”开发和“大水漫灌”式刺激,更不能为了鼓起钱袋子而破坏生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挖掘欠发达地区“绿水青山”,采用小而精、稳而久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根据区域特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打造“具有内涵”的绿色品牌,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体系。

绿色发展引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生态短板。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补齐农村生态短板为“先手棋”和“当头炮”。首先,解决群众集中关心的痛点问题。整合各种资源全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绿化硬化等专项行动,探索创新运行模式,完善投入机制,明确设施由谁来管,确保设施运行有足够的经费。其次,加大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根据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区域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再次,探索符合地区情况的生态扶贫模式。加强乡村生态环保机构队伍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成立生态建设专业合作社,设立基础设施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

二是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开拓发展空间。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按照各地区资源特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开拓发展空间。首先,高质量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依托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以绿色化为基本导向,坚持发展绿色、有机、高效农业,逐步淘汰低能、低产和过度依赖农资、化肥投入的农作物。坚持“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形成地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体系。其次,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严格农村地区产业环境准入,以生态安全为底线,以环境承载能力为上线,布局扶贫产业,同时大力挖掘贫困地区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功能,利用“生态+”模式,推进生态资源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

三是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夯实制度保障。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力度。首先,完善绿色农业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特许经营等方式,加大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支持。其次,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森林、草地等生态补偿制度基础上,创新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构建针对农村地区的碳交易市场,让生态守护者受益。再次,要建立绿色核算和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的增减、环境污染的轻重、生态占用的多寡等内容纳入核算和考核体系,激发农村地区自觉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

(作者系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