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近段时间,有幸在省委党校聆听了专家教授深入系统讲解的《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课程,认真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切感受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到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巩固发展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学好用好这部重要著作和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要在学懂弄通、入心入脑上下功夫,更要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和历史智慧,真切学习领悟科学决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化新常态下工作规律性认识,增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防范化解风险、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坚持把胸怀大局作为决策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对“两个大局”作出了科学论断,标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时空坐标,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大势的远见卓识,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远深邃的理论创见。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政府面临的决策环境、决策内容、决策目标等均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和基层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错综复杂,做到科学决策,就应胸怀“两个大局”,提高四种思维:一是战略思维。作决策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观大势、谋大事,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既能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方案,又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案。二是大局思维。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三是历史思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宣传教育,学会运用历史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置身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借助历史智慧更好地研究问题、把握规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四是系统思维。每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的,作决策应注重各项工作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加强工作的配套和衔接,增强决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防止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决策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多领域、多角度深刻阐释了这一思想的理论意蕴和实践内涵,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就必须科学把握这一特点,坚定不移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一是问计于民。坚持群众路线,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主动深入群众中,认真调查研究,听民声、摸民情、问民计,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决策来源于人民需要、决策服务于人民发展、决策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纾解民难。重大决策部署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多方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盼,聚焦基层所需、民心所向,善听、善谋、善断,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科学决策赢得人民群众的笑脸。三是为民谋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涉及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切身利益、人民身边利益的实际问题上,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用真招、出实策、定实举,更多地满足群众在经济、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生态等各方面的需求。
坚持把依法依规作为决策的根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我们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从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方面,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这些制度优势,其中就表现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制度体系对决策提出的规定和要求,这也是科学决策必须遵照执行的,不能有丝毫含糊。实现科学决策,就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优化行政决策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行决策公开。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保障,通过科学决策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作者系邯郸市政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