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理论探索>>


李立群 孙亚红:在中国精神谱系中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2022-06-05 19:45:46   作者:李立群 孙亚红 来源:河北党校报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质基因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科学理论指导和远大理想指引的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武装自己,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指引。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契合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奋斗目标,与中华传统文化滋生的民族精神所反映的价值标准具有内在的相似性,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贯穿伟大建党精神的一条主线。伟大建党精神萌生于中华民族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历史背景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在国家、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人格的最大化体现。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要革命就要有牺牲,要幸福就要进行奋斗。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烙印,在斗争中求生存,在牺牲中赢得胜利。司徒雷登在总结国共两党成败时指出,“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多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可悲的是某些国民党党员缺乏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用生命铸就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鲁迅笔下“中国人的脊梁”。武装斗争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28年,彻底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平发展时期,党又团结带领人民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并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才能建立起中华民族大家庭。精忠报国、以民为本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崇高情怀。中国共产党怀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决心,加强党内团结,筑牢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将革命由过去少数仁人志士的英雄行为转化为许许多多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民族行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和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向前承接起了中华民族精神,向后全面引领了时代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攻坚克难的精神源泉。

伟大建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历史阶段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实践中,经历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孕育形成了各具时代特点的丰富精神形态,构成了一整套时代精神话语体系。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精神,同时又是时代精神话语体系中的主旋律。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在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辛的探索,不断从实践中创新理论,并用理论指导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个辩证原理,注重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我们党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坚持奋斗,但却凭借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支撑,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事业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伟大建党精神虽萌生于百年前,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源头,它的确立对其后其他时代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在一百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建起庞大的精神体系。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不怕牺牲,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英勇斗争,凝聚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担当使命、不负人民,创造出了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塞罕坝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践行初心,形成了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企业家精神等。

建党一百年来构建起的精神体系在时间上有先后形成的历史顺序,但在空间上则有融会贯通的内容交叉,共同构成中国精神谱系中的时代精神内涵。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源头,既体现了党的基因血脉的延续性和拓展性,又反映了党的价值理念的时代性。无论是革命年代形成的,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无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还是新时代形成的,这些伟大精神无不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党的其他具体精神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也是在各自历史条件下不断与时俱进的成果。

中国精神对中华民族而言弥足珍贵。中华文明因中国精神的存在而历久不衰,中国人民因中国精神的激励而奋勇向前。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将争当民族先锋,站在时代前列,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史诗。

(作者单位:廊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