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理论探索>>


刘璞: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2022-06-05 20:06:58   作者:刘璞 来源:河北党校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当下,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越来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沟通与各国情谊的重要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精神血脉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精神血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岁月沧桑,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坚守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如果我们抛弃中华文化、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失去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没有文化作为内核,中国的故事就难以讲好,甚至成为空谈。

立足文化沃土,挖掘文化精华

中华文化从上古“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奋发自信精神,到春秋战国“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百家争鸣,到宋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精神,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讲仁义、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文化传统,更铸就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个体修养的文化性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以“这个信心”去展示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去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今天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厚沃土。

深挖河北特色,打造传播平台

河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特色。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大地征战、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到目前,河北拥有长城(河北段)、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清西陵等多项世界文化遗产;拥有正定、承德、保定、邯郸、山海关、蔚县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近300项历史古迹,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并且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中华文化学院)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为目标,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燕赵文化、国情省情的教育培训、文化研修和交流活动,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认同。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河北文化特点,积极开展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对讲好中国河北故事、传播好中国河北声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今后,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中华文化学院)将继续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海外“朋友圈”,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系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省社会主义学院总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