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带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他和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体现了一位优秀年轻干部以身许国、一心为民、求真务实、勇于改革、善于学习的崇高精神品质。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奋力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身许国的精神
“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正定基层一线工作,不是为了做大官,而是立志做大事,做好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要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他将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虽然辛苦,却是心甘情愿的。“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习近平为给正定减轻粮食征购压力,解决全县人民温饱的大问题,主动向上级如实反映情况,做了关键性的工作,大幅减轻了农民负担。在他的努力下,正定成为石家庄首批开通公共汽车的县城之一,大大方便了正定老百姓出行,也为石家庄市区居民到正定参观、旅游提供了方便。习近平在生活上“习以为苦”,在工作上“勤以为常”,就是因为他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身许国、情牵人民。
一心为民的精神
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经常说,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搞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白天常常下乡了解情况,晚上就在办公室处理机关事务,随时接待群众来访。接待上访群众,习近平总是特别耐心,认真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从来不会“打发”了之。为了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习近平经常在正定大街上放张办公桌,接待群众,现场做信访工作,让群众有什么事情,直接向他反映。在他心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聊稻菽、话农桑、问民情、谈发展,饱含对土地和农民的一片深情。他不讲排场、不端架子,睡木板床、铺补丁褥子,端着碗和群众拉家常、骑着自行车到各地了解情况。无论是试点改造连茅圈还是整修老校舍盖新校舍,无论是解决群众卖奶难卖菜难还是帮助黄石两姐妹补火车票,他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对人民群众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求真务实的精神
习近平在正定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对当时正定农村的现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深入了解。作为粮食高产县,正定每年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缴完征购,再扣除种子、饲料等,留下的口粮不够老百姓填饱肚子。经过深入调查,习近平分析道:“我觉得正定当前的现状是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缴的粮食越多,群众收入越低,咱们实际是个‘高产穷县’!”本着为群众负责、为群众担当的态度,他实事求是地向相关部门反映群众心声,反映现实问题。不久,上级经过核查,认为反映问题属实,把当年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从此,正定农民的饭桌上少了红薯干儿,多了白面馒头。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察实情、谋实招、靠实干、求实效,踏踏实实为当地干了许多影响长远的实事好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把正定经济带入发展的快车道;多方筹资建起荣国府,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正定模式”;千方百计抢救古树、古寺、古城墙,保护正定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习近平用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勇于改革的精神
习近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回避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他在正定试行“大包干”,开辟“试验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既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又让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为之一新。他始终把群众最拥护什么、最满意什么、最盼望什么放在心上,很快就抓住了当时正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他大胆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使正定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带领正定干部群众锐意开拓、创新发展,走上“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子。1984年4月,正定县出台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方案》,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合理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个方案引导正定打破行政壁垒,冲破思想禁锢,实行“靠城吃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真正迸发出来。
善于学习的精神
习近平在正定的成功创新探索,是和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紧密联系着的。工作再繁忙,他也坚持学习。每天晚上,他处理完工作上的事务,就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他读书的时间大多是在晚上十点到次日凌晨两点左右。有时,下乡调研需要住上几天,他也会带上好几本书。1984年2月8日,习近平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强调,在目前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内行和专家学习,向老同志、老干部学习。他热爱学习,但并不拘泥于书本,而是很注重向实践学习,经常下乡和老乡谈、和干部谈,通过调查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注重教育,用“人才九条”招贤纳士博揽群才,落实教师待遇提高教学质量。他爱读书,更爱思考,正是因为对很多农村的问题有深入思考,才让他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工作才做得那么扎实。
(作者系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