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22-10-05 10:30:53   作者:陈洁 来源:河北党校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一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只有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才能有效应对时代挑战,凝聚党心民心,铸就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力。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明确的战略定位。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高度看待意识形态工作,他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确定了基调、明确了方向。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因为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并且会从根基上影响社会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同时,意识形态与党的建设具有内在联系性。我国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全体党员提供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团结、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法宝。因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如果丢掉了意识形态阵地,将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准确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激烈,主要表现为:一是错误思潮此起彼伏。大量西方社会思潮随着改革开放涌入国内,并向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发展渗透,如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西方敌对势力将这些错误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攻击武器,妄图动摇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扰乱社会秩序,已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二是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当前对党员干部影响较大的几种腐朽思想主要有唯利是图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特权思想和帮派思想等。这些腐朽思想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使党陷于危险境地。三是“颜色革命”蠢蠢欲动。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大力推动针对中国的“颜色革命”,在中国香港策划推动了“占中”和“暴乱”。“港乱”表明我们正处于“颜色革命”由准备阶段向发动阶段推进的危局中。因此必须时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斗争意识,防范重大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风险。四是网络成为前沿阵地。随着全球互联、技术赋能的时代到来,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如何在互联网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挑战,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我们必须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首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牢领导权。抓牢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抓主动权,就需要各级党委旗帜鲜明地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切实肩负起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同时还要努力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绝对安全。其次,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善用管理权。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隐蔽性、尖锐性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要进行宣传内容创新,转作风、改文风,使之更加贴近百姓真实生活;要进行宣传方式方法创新,用好新媒体,经营好主流媒体的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培养一批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切实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话语格局,掌控话语权。为改变西方掌控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局势,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统领意识形态建设,同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对话格局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陈洁系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