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一环,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面对新时代、新格局、新理念下的基层治理,身为党员干部的我们必须摆正心态,从领导者、管理者的角色向倾听者、服务者转变,切实当好基层治理的“知情人”“领头人”“服务员”,全方位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当好基层情况的“知情人”,做群众的贴心人
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基层党员干部处在与群众距离最近、最容易听到群众心声和呼声的“一线前沿”,在我们看来很琐碎细小的诉求,可能在群众心中就是大事。广大基层干部只有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急难愁盼,找准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难点,让群众有事找得到干部、让干部更好地倾听民声,才能让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到位,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当好基层治理的“带头人”,做群众的知心人
人民群众始终应当处在我们各种工作的“C位”。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细心为民”“悉心为民”的理念应当根植于我们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作为基层治理的“重头戏”,用好基层带头人队伍和骨干队伍,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治理主体,健全乡村治理机制。“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好的农村带头人,要有思路、懂政策、私心少、能看会干,带头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聚民心,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用好村规民约等制度,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为基层治理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做群众的暖心人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就必须用好群众工作这个看家本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基层治理,重在基层。基层党员干部既要抓好关乎民生的“大事”,更应抓好寻常百姓眼中的“大事”,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马上去办、认真去干,通过对群众问题的分类整理、逐项解决,把群众的问题清单晒出来,推动群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更加透明。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事情,决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引起群众的反感和抵触。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工作的实效,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换取群众的好口碑、点赞声,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
作者系省委党校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学员、新河县寻寨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