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阐明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居于首位。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追求,更是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一方面强调只有广大人民才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的实践活动将为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理论要面向人民之问,解答人民之惑,在人民实践中不断推进、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着物质财富,而且直接创造着精神财富。马克思指出,“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注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而且注重人民的现实生活状态,力求实现人的解放,造福人类。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两百多年来依然熠熠生辉,不仅仅因为其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更重要的在于马克思主义从始至终都是为人类造福的理论。马克思早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强调我们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样“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民至上”的概念,将人民作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根本性差异的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运动与过去一切运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系统深入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如何剥削作为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并使其丧失了主体地位。正是基于对广大人民现实生存状况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号召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恢复广大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正是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夙愿,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由此,“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坚持为广大人民谋求解放,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与人民勠力同心、风雨同舟,凝聚奋进合力。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革命和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新时代十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这既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我们百年奋斗中总结的宝贵的历史经验。
坚持人民至上是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根本遵循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与实践表达。
坚持人民至上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人们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要推进什么、解决什么。
坚持人民至上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任何理论只有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才能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