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朴吾(Ralph Lapwood)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在中国任教近20年,一直支持和帮助进步学生运动,到华北抗日根据地会见过朱德、彭德怀、聂荣臻、萧克等八路军将领和白求恩大夫,参加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会及其国际委员会工作,回国后继续关心中国发展,为增进中英友谊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中国的希望在解放区”
1909年,赖朴吾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32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上海,先在麦伦中学任教,认识了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任防火督察的路易·艾黎,受其影响带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参加赈灾、治病等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到了中国底层的工人、农民,对他们遭受的贫穷和苦难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开始形成关心大众、追求进步的思想。1936年,他到北平燕京大学数学系任教,因备课仔细、教学认真、循循善诱而深受学生好评,培养了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数学家关肇直等大批人才。
1939年7月,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在北平的残酷统治,又受到老朋友艾黎加入“工合”(工业合作协会)的邀请,赖朴吾在地下党安排下穿过日军封锁线,经解放区前往大后方,同行的还有同在燕京大学任教的英国友人林迈可。他们先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受到萧克热情接待,随后前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见到聂荣臻和白求恩,又到晋东南八路军总部与朱德、彭德怀会谈,最后南渡黄河再乘火车到西安。他们历时三个月、辗转千里,一路跋山涉水、穿越险滩峭壁,不畏艰辛、克服困难,才得以完成行程。白求恩为赖朴吾途中受伤的脚做了手术,赖朴吾则帮白求恩整理擦洗手术器械;朱德赠给赖朴吾一件棉衣,还把手表交给他带到后方修理。白求恩的高超技术和惊人毅力,朱德平易近人的作风和谦虚耐心的态度,彭德怀、聂荣臻、萧克等对八路军英勇战斗的介绍都给赖朴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解放区,赖朴吾感受到了八路军纪律严明、爱护群众,官兵一致、军民一心,认为“那里没有大贫大富,是经济平等、政治民主的”,解放区充满“一切为了前方、一切为了抗日的牺牲精神”,对共产党在异常困难条件下坚持抗日表示深深敬佩。到大后方后,赖朴吾对共产党倍加赞扬,在报告中称八路军为“人民的军队”,发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们真是了不起”的感叹,明确告诉世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
支持并参加中国进步事业
赖朴吾在西安和林迈可分别后,前往宝鸡与艾黎见面,并留在“工合”担任视察员工作。他跑遍了“工合”西北区、川康区和东南区,每到一处都仔细了解合作社业务开展状况、账目情况,搜集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有说服力的报告,并帮助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对“工合”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工合”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募捐和支持。直到40年后他还提供重要线索,使“工合”收回了一笔29万港元的资产。1940年,赖朴吾与在中国出生的澳大利亚姑娘齐兰畦结婚,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齐兰畦也用一生支持赖朴吾的事业。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平的燕京大学被迫停办,次年,在大后方成都复校。赖朴吾回校任数学系主任兼理学院院长,不但承担教学任务、处理院务系务,还负责联络其他院校,并兼任“工合”部分工作,他总是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对燕大的师资建设和工作生活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解放区的见闻和在大后方看到的腐化景象进行对比,他对共产党更加敬佩,大力支持地下党在燕大的活动,让进步学生团体在其家中召开秘密会议,为民主学运提供了掩护和便利。赖朴吾向学生们介绍在解放区的见闻,拿出大量带回的照片、报刊等向大家展示宣传,对他们说“那里的人民很有信心与勇气,很有精神。见到他们,你就会相信日本人绝征服不了中国”,这让更多爱国学生认识并向往解放区,促使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5年,赖朴吾回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返回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兼任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主席,帮助解决困难学生生活问题,并协助学生开展护校运动和迎接解放。北平西郊解放后,燕京大学进步师生冒着严寒到石景山钢铁厂与解放军联欢,他作为唯一的外国人获准前往参加。1949年4月,渡江战役期间,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挑衅炮击解放军,赖朴吾和几位英籍同事联名给英国政府写信,指出责任在英方。从开国大典到1952年回国,赖朴吾每次都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五一”“十一”的游行。抗美援朝期间,他向中国捐款,表示“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作为中国的老朋友,愿意尽一份力量”。对香港问题,他多次表示“香港应当无条件归还中国,那是过去霸占的”。这都表明他衷心地希望中国富强、进步,也将终生投入到中国进步的事业中来。
致力于增进中英人民友谊
1952年,在征求好友李约瑟和艾黎的意见后,赖朴吾夫妇决定返回英国,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宣传中国,在给燕大的辞职信中写道:“由中英两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认为在将来的数年中,我们工作地点应当在英国。”赖朴吾回国后到剑桥大学任教,直至1976年退休,在数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曾任英国地震学协会副主席、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英国首席代表等职。
赖朴吾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回国后依然非常关心中国的发展,为增进中英友谊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赖朴吾夫妇合写的《经历中国革命》出版,这本书销售很广、影响颇大,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了解中国的必读书,对帮助外国人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起到了很大作用,其观点曾被费正清和麦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次引用。赖朴吾夫妇还经常在英国各地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成就和进步,讲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的力量”,促进英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赖朴吾夫妇多次来中国访问,每次都把亲眼所见中国的巨大变化传达给英国人民。1984年,在最后一次来华访问讲学期间,赖朴吾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弥留之际嘱咐家人“唯一的希望是把骨灰埋在中国”。按其遗愿,赖朴吾的骨灰撒在了燕园未名湖畔一个幽静的小山坡上。
赖朴吾一生致力于中国进步和促进中英友好,其事业从中国开始,到中国结束,并将在中国永存。
【作者吴耀明,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