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作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也关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河北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正处在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谋划和推进“新型能源强省”等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如何建设清洁高效、多元支撑的新型能源强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落地落实?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必须从能源供给侧、消费侧同时发力,加快构建多能融合能源体系、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形成稳定可靠、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格局。
实施绿色能源替代行动,构建多能融合能源体系
长期以来,我省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结构偏煤、自给率低:2021年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下降了33.6和21.9个百分点,但仍达51.0%和67%,且每年缺电1000亿度左右。要如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省非化石能源比例需提高到90%以上,煤炭占比降至5%以下。因此,迫切需要从能源供给侧发力,发挥河北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绿色能源替代,构建多能融合能源体系,实现对传统能源结构的转变,在满足终端用能需求的同时,起到调整、优化终端用能结构的作用。
一是实施绿色能源替代行动,不断提高绿色能源占比。我们要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机遇,加强重要能源开发和增储上产。依据省内非化石能源分布特点,在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以及太行山沿线等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在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等风能资源丰富区,充分利用零散土地资源,积极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优化风能布局;利用省内丰富的农业、林业剩余,以及山区丰富的地热水资源,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此外,继续加快全省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建设,进一步实现全产业链贯通及终端应用产业化。
二是以稳定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多能融合能源体系,核心是向清洁电力转化。但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特征,容易造成短时局部缺电、电力系统稳定性及灵活性不强的问题。加之我省存在日负荷午、晚高峰以及季度负荷度夏度冬“硬缺电”问题,需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合理布局燃气调峰电站。以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持续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三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在推进绿色能源替代行动、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同时,仍需认识到,火电机组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要推进煤炭化石能源的清洁、绿色、高效开发,实施绿色生产行动;促进煤电从基础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凸显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灵活调峰作用。此外,对省内供给能力不足的油气资源,需构建开放灵活的油气安全保障体系,增强油气资源的保障能力。
以科技创新促产业链减碳提效,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从能源消费侧来看,我省是能源消费和排放大省,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偏高,其中钢铁、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省工业的80%左右。2019年河北省单位GDP能耗0.93吨标煤/万元,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2.34吨/万元,居全国第五位,产业耗能较高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因此,亟须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明确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解决的低碳技术攻关重点,强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创新,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引进及应用,推动重点产业链减碳提效、做大做强优势新能源产业的同时,探索零碳低碳创新示范区建设。
一是强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传统产业链减碳提效。河北省传统高能耗产业区域集中、用能集中,一方面要在传统产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减碳提效智能化管控,在提升化石能源节能、使用效能的同时,通过多能互补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借助技术实现产业用能协同联产,将与传统产业用能相关的蒸汽、氢气、可再生能源,在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基础上实现产销互供,以降低生产中固废生产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快能源技术革命,做大做强优势新能源产业。打造低碳能源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争取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加速光伏、风电、柔性输变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实现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相关新能源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以及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方面应用;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关键技术突破,开展氢能多领域应用示范,探索冶金化工领域氢能替代,引进相应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储能技术发展应用,支持储能技术创新相关实验室建设,推动全省储能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引进及应用,以点带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但有新老产业技术“卡脖子”问题,新兴产业如风电、光伏大规模开发还面临土地“卡脖子”等问题。通过积极开展零碳低碳创新示范,打造雄安新区近零碳示范区、邯郸和唐山减碳示范区、曹妃甸和大兴机场零碳交运示范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低碳创新样板,在综合考虑重点技术紧迫性、成熟度和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与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科研示范、产业推广、行业标准,创新创业团队成员激励等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绿色低碳体系建设。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燃煤发电上网基准电价上下浮动20%,全面落实疏解电煤价格矛盾,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实现风电光电平价上网;油气体制改革效果明显,进一步完善了市县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清理天然气转供代输环节价格,天然气支线管网等设施有序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平等开放,加强天然气短途管输价格成本监审和价格核定,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这一系列改革创新,释放了重点能源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红利。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构建包括新能源发展市场机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要素支撑机制以及能源安全保障风险管控在内的低碳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创新新能源发展市场机制。在省内乃至京津冀建设煤炭、油气、电力等统一的能源市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并积极融入全国能源市场,推进能源市场竞争,加快能源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完善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进煤炭、天然气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电价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强化相关价格机制与产业环保政策协同,倒逼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二是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要素支撑机制。在产业上精准对接京津电力、交通、建筑等绿色低碳产业,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绿色产业项目,将其作为调整结构、提升质量的突破点。从土地、资金等要素方面,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效调整能源要素投入结构。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体系,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生态环保成本,推动全省能源交易市场、推动合同能源管理以及节能咨询、诊断设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
三是健全能源安全保障风险管控机制。强化能源储备、应急调度,加强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的安全防护,强化煤电油气运调节,加强运行监测调度,强化资源和运力衔接,切实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安全防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持适度的政府管控,避免产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引起周期性波动,加强区域协同和产业协同的系统谋划,必要时限制投机和跟风潮流。
四是探索建立碳排放管理机制。将非化石能源比重、碳排放能效、碳汇总量等纳入碳减排指标体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灵活性的减排政策;以电为中心构建碳检测平台,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构建碳足迹核算体系,助力各重点行业加速减碳脱碳;探索将绩效考核与碳减排成效挂钩,尝试通过完善碳资产管理、碳减排评估等健全碳监管体系。
【作者刘晓辉,系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作者李莹,系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