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有效途径和务实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综合运用新兴技术赋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够精准识别获取各区域居民的个性化公共服务需求,提升京津冀各地政府提供跨区域精准服务的水平,同时还能推进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新方式。京津冀区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赋能公共服务,带动供给方式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新技术手段赋能公共服务,能够改变以往各地凭借经验来主观评估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供给“短缺”与“过剩”并存的乱象,同时也影响着公共服务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政府治理方式。
从实践看,浙江省在公共服务数字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要实现公共服务等政府履职核心业务数字化全覆盖。浙江省在公共服务数字化实践中进行了许多创新探索,有许多经验值得京津冀借鉴。京津冀要加强“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积极探索教育、医疗、养老、政务服务等领域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数字化建设,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能够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汇聚了众多优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通过智慧高教平台,开设“慕课西部行”专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教研室等方式,系统性、专业化培训西部优秀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带动西部师资水平整体提升。建议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京津冀数字教育联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也提高落后地区尤其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服务协作,推动数字化医疗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京津冀知名医疗机构发起的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都市圈分级诊疗体系。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打造京津冀医联体智能、高效、一体化的远程医疗健康协同服务新模式。同时,以数字化推进三地医疗合作制度创新,比如在医疗服务项目上形成京津冀互通互联的机制,以存量和流量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为重点,加快构建京津冀区域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协调管理机制,实现三地信息互相公开;示范区可探索破除业务和技术壁垒的制度创新,从更大范围探索医保结算、医疗服务同城化。借鉴长三角示范区的经验,建设智慧互联网医院,依托本地实体医院与区域内知名三甲医院合作,利用远程教育、远程诊疗等技术,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便利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三是加强京津冀区域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建议京津冀示范区探索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同标同质,探索公益性养老服务向常住人口普遍开放,建设老年友好型都市圈。鼓励京津冀区域养老服务机构跨区域、连锁化布局,规模化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老年餐桌、互助幸福院、巡访关爱、适老化改造等比较成熟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养老顾问、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用数字化方式促进养老服务升级,打造智慧养老示范社区,比如杭州将老人们的健康数据和整个食堂的数据打通,开通“全城通”智慧助餐应用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文旅等的深度融合,发展医养融合新业态,共建全国康养产业高地,满足京津冀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是提升京津冀区域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跨省“一网通办”建设。借鉴长三角“一网通办”经验,在示范区先行构建京津冀数字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平台,并开设线上线下窗口,打造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公共服务共同体,提高不同群体对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京津冀示范区建立区域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区域政策协同对接,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以简审批促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提升企业和公众获得感。建立京津冀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增强京津冀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精准性,同时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数字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省(市)全域内一网通办。
【作者系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