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掌握这个基本功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五字诀”,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在《浙江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的文章。在这篇短文里,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这个调查研究工作的“五字诀”,至今依然是指导我们掌握调查研究基本功的根本方法。
一是在求深上下功夫。“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要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因为真实的情况、深层次的问题往往被表象所掩盖,所以只有“扎”下去,才能“捞”上来。当年在正定,习近平到任伊始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和站在街头的群众拉家常。正是通过深入调研,才找出了正定这个“高产穷县”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提出了正定县“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所以,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一定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真正做到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是在求实上下功夫。“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一般不打招呼就直接下乡、下厂、入户调研。一辆自行车陪伴他穿梭于滹沱河两岸,他转遍了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在谋划正定经济发展思路时,邀请全国著名专家来正定指导工作,还多次带县里干部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考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地方考察调研百余次。每次考察调研,总书记都对考察方案亲自把关,确保调研能深入群众、务实高效。
三是在求细上下功夫。“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看得仔细、问出究竟,把事情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那么,怎么确保调研结果真实可信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要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他指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能听到不同声音不是坏事,经过多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进行的思考、作出的决策才能符合实际。
四是在求准上下功夫。“准”,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也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为了求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各级干部要走进群众,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而且率先垂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总书记外出调研,每到一处总是要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对人民群众的事情总是看得真切、问得仔细。2023年5月10日,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和回迁居民李敬和家中,同人们亲切交谈,仔细了解回迁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说“:我一直牵挂着回迁群众,看到大家生活好,我很欣慰。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五是在求效上下功夫。“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调查研究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习近平指出,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直接到贫困户家中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意见,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脱贫攻坚举措。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当前,我们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扎实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作者系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