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河北地处京畿要地,又是农业大省,在稳定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方面责任尤为艰巨。如何通过三产融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是全省亟待进一步探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各地探索形成了多种融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1+2”产业链条不紧密,“1+3”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三产融合发展的瓶颈制约突破不够,融合规模较小、程度较低,融合同质化问题突出,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1+2+3>6”的融合效应。课题组结合我省当前实际,从项目支撑、主体合作、资源集聚角度提出三方面建议。
提升项目支撑力,筑牢融合根基
抓规划。一是对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种植习惯等做系统梳理,综合考虑土地政策、产业现状和历史传承等因素,出台针对性、倾向性强的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支柱产业,努力争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为产业贴上地域特色标签。二是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布局,引导物流企业在重点乡镇建设加工包装园区和物流配送点,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资源共享的产业结构布局。
抓招商。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三产融合,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要关注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一手抓项目储备,一手抓信息收集,加大对接洽谈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核心竞争能力强的种植、养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引导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抓业态。一是利用“农业+”培育发展农村新业态。推动“农业+文旅”,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亲子农耕庄园、自然教育农场等模式;推动“农业+绿色科技”,扶持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共享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仓储”,建设农产品共享型冷库。二是加快完善涉及规划、建设、运营、服务、质量、技术、效益评估等农村新业态标准体系,赢得市场话语权。
抓链条。要立足本地的优势产业拓展链条,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打造全产业链,逐渐做大集群效应。一是完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链发展思路,发挥“链主”企业信息优势,协助政府编制招商路线图和建设施工图,实现产业链优化发展。二是对目前还很弱小或属于空白的产业,整合政策、资源、资金等要素强链、补链、延链、建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培育、稳步推进,实行产业链整体发展。
提升主体带动力,夯实融合队伍
增强服务“三农”的合力。一是开设农民田间学校,邀请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民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建立涉农涉企政策“一站式”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奖补资金“一键直达”,推动政策红利落地。三是农业部门定期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基层走访、专题座谈等形式,了解市场主体诉求,切实做到精准化服务。
帮扶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强化政策激励,支持农业企业开展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品开发等,扶持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二是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将农业龙头企业列为优先支持对象,因需开发香菇贷、甜瓜贷等专项贷款品种,增加贷款投放。对风险可控、综合回报较高的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贷款,在授信额度基础上追加投放量,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培育“田保姆”,支持专业服务公司开展产前农资供应、产中种植管理、产后储运加销等环节的打包托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积极推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加快构建综合性的为农服务体系。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和协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联手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公司+合作社”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二是鼓励、引导农民利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合作经营,实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入股分红”,从而实现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
提升资源集聚力,激发融合活力
多举措推进土地资源整合。一是优化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编制切合实际的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的高效管理。二是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鼓励农户以出租、入股等方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展,解决耕地分散低效经营的问题。三是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四是稳慎推进农村宅改,通过“宅改+增减挂”“宅改+民宿”盘活土地资源,助力三产融合。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一是建强用好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打造京津冀农业创新联盟,将高校、科研机构与重点农业园区结对帮扶,强化农业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畅通农业科技孵化转化渠道。二是实施“互联网农业”专项行动,对大田种植、规模畜禽养殖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发展智慧农业。三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深挖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三品一标”的开发和推进力度,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标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可追溯体系、品牌引领体系等,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三是借鉴“淄博烧烤”营销模式,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和文化资源,做优产品包装和品牌推介,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一是充分挖掘整合当地古村落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俗文化等资源,将其融入农业与旅游,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二是创新文化形式,依托传统节庆、农事节气和赛事,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培育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会展。通过讲好文化故事,规避同质化恶性竞争,形成各有千秋的产业发展态势。
(省委党校2023年春季学期中青三班课题组:崔楠楠、伊帅、姜军、任建、付娜、刘昱昊、刘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