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郭君铭: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2023-09-20 09:24:22   作者:郭君铭 来源:河北党校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我们面临的任务之重、风险挑战之多、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更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不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总结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探索经验和失败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又注重以民族的形式阐释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他倡导“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赋予传统思想元素以新的哲学内涵,用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功开创并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们孜孜以求的“小康”理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他还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其中彰显的显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精神和务实风格。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破除了我们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力地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应民族发展大势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现共产党人风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理念,无不体现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智慧与风韵,在新的高度上弘扬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既是革故鼎新的过程,更是开辟未来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成为现代的;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成为世界的。这样的结合既厚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又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二者在相互成就中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筑牢根基并描绘出宏伟的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正是经由“结合”,我们党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面向整个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中国,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涵盖整个人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力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我们党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柱、丰润的道德滋养,催生了更多更新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的丰富成果。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始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两个结合”是对党长期以来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把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把中华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开辟了广阔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切实增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