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创造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对于系统全面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要注意的是,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宏观层面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能够充分理解其囊括的文化和精神,更能够领悟这一创新理论中蕴含的深刻文明内涵、文化底蕴、精神伟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肇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对其传承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安民富民观念的沿承;“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品格的时代反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等革故鼎新思想的赓续与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忧患意识、内省精神和现实关怀的当代写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彰显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等思想的精髓;“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己而利人者,众之所戴”等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主张的深入践行。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曾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几千年文明积淀形成的特质,深刻塑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对民族精神作了详细论述:“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他将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由此可见,中国精神主要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马克思主义长期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实践中锤炼了政治品格,形成了内涵丰富、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先进特性。这一精神谱系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并伴随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不断丰富充实。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党建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根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重要内容内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价值追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推进文明发展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就要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呼应时代与人民的吁求。一方面,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即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观照中国、观照时代,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具体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使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使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体来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持续、协同发力。
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几次发展都是文明对话的典范,因此,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阐释好、推广好全球文明倡议,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逐步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决定了我们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尤其要注意话语创新和表达创新,提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中华文明国际新形象。
(作者系省委党校报刊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