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为新时代新征程党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总纲领、总指针、总遵循。党需要的“才”,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运用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成为党校教学的核心工作和主要内容。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工作,要把握好勤学、深思、精研、实践四个环节。
勤学,全面把握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划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涵十分丰富。这一思想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必须潜心研读原著。要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和历次全会报告,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习近平著作选读》等重要经典,做到篇篇不落,反复研读。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其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又彰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我们要深钻细研、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学之越深、悟之越透,才能行之越笃。
深思,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循着这一思想的理论脉络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并回答理论和实践中相关问题。比如理论上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点;实践中如何从这一思想出发,理解和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
精研,理解阐释创新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这一思想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贡献。经过新时代十年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创新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成为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用这“六个坚持”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这些重大创新,党校教师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以研促教,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教学质量。
实践,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只有深入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才能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此,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真正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真正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来之不易。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有底气。同时,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才能发现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我们的教研工作才能更接地气,更适应学员需要和实践需要。
(作者系省委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