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而作为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师资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先行一步,努力练就好、使用好、传授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看家本领,使其转化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武器”和“合用工具”,从而践行好为党育才的重要使命。
加强科研支撑,不断夯实教学基础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学内容就缺乏深度,学员听起课来就提不起兴趣,没有启发,没有收获。讲好党校哲学课,不能用文件解读文件,而是要讲清楚文件背后的原理、学理、道理。这就要求加强学术研究,用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研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讲课时言之有物,还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口头表述更加严谨。有些老师为了评职称,不停地开新课,有的甚至承担了多达十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搞研究,真真正正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教书匠”,把讲课变成了一个体力活,导致讲课水平一直在合格线边缘徘徊。这种情况是应该坚决予以避免的。
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直面现实问题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讲好党校哲学课必须坚持的方法论指南,更是在延安整风时期亲自担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毛泽东同志给党校定下的一条规矩。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现在我们的党校也要定这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如果党校的学员在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还不知道怎样使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中国问题,或者不能看得很清楚,那就说明教师没有把课讲好。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给学员以启发,让学员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建立与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联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讲了矛盾分析法之后,应该尝试用其分析一个具体问题,看看其中什么是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什么,主要方面应该如何做,次要方面应该如何做,如何才能解决矛盾,等等。总之,哲学课不能只讲理论,否则不仅单调乏味,还可能使人听得一头雾水乃至望而却步。“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勇于直面问题,既不回避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不回避纷繁复杂的各种现实问题,要帮助领导干部解决理论困惑,为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出主意、想办法、提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自己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多接地气,不能做高高在上的“神圣家族”。
重视教学艺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内容很重要,形式也很重要。党校哲学课的教学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努力把哲学课打造成精品、艺术品。没有一个好的形式,学员很难有兴趣去积极主动地吸收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讲全、讲准、讲深、讲透的基础上,把课程讲活,也就是总书记所说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奥勒留·奥古斯丁曾说:“修辞法既可用来巩固真理,也可用于加强谬误,谁敢说真理及其捍卫者就该赤手空拳面对谬误?比如说,那些试图说服别人接受错谬的人就该知道如何介绍他们的主题,使听者处于一种友好、愿听、愿学的心理状态中,而捍卫真理的人就该对这种技巧一窍不通?”党校教师要让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也不能“赤手空拳面对谬误”,否则就很容易使课程死气沉沉、平淡无味。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善于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传递思想、态度、主张和情感,把道理解释得简明、清晰、合情合理,使学员想听、爱听、愿听,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为党育才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