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程书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

2023-10-20 09:32:21   作者:程书华 来源:河北党校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正确把握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总体性、系统性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大趋势,并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015年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并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在制度层面以有力举措保障国家安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写入党章。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发展和安全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9次提到了“国家安全”,91次提到“安全”,首次以专章的形式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显示了党中央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社会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郡县治则天下安”等论述将社会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密切关联。国家安全领域中,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属于传统安全领域,其他领域均属于非传统安全。近十余年,复杂交织的各类风险因素对我国内外安全形势产生巨大影响,也推进了国家安全相关议题的发展。没有安全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发展和安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一个领域的风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风险的叠加构成了“风险综合体”。针对这种特征,国家安全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顶层向基层下沉,向公共安全领域扩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突出体现国家安全要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各方面、各环节,绝非某一领域、单一部门的职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专章从内容上重新划分并增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归入“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两个方面。公共安全被统筹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标志着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个改变使得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呈现了全新格局。

首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公共安全属于社会治理中的一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或者更具体地说与社会治安区分开,是对国家安全风险认识的一大深入,同时也是对社会治理的细化。可以说,在党的二十大之后,维护公共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的高度,从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从分散作战转为综合统筹。

其次,根据治理对象的不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将应急管理经常需要面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归于公共安全,而将包括各类违法犯罪的社会安全问题归于社会治理体系,一方面凸显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呼应了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便于发挥群防群治的力量,从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人民安全”的根本宗旨。

新阶段公共安全治理的发力点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道路上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安全工作进入新阶段,也为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转型指明方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新阶段面临新挑战,需要秉承“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提前布局和研判。当前局势下,必须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必须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新阶段公共安全领域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还需要结合实际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动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形成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的,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突出实战实用鲜明导向,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推动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在公共安全治理领域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完善平战结合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加强风险预判和应急处突能力,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公共安全问题应施以不同的解决策略,既要具备危机化解的常态化机制,又能将其与战时应急处置相结合,控制危机影响范围和发展速度,完善多阶段的处理预案。

二是进一步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以人民之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的保障程度,进一步拓宽治理参与方式、畅通沟通渠道、回应社会关切,以积极沟通来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为建设公共安全治理共同体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注重虚拟空间治理和舆情分析。网络的普及是新时期公共治理的特色,特别是对舆情导向的密切关注能迅速把握社会情绪和事态发展,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升级起到防范作用。关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回应方式和预警方式也应尽量多元化,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期待。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