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陈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

2023-11-05 08:16:53   作者:陈洁 来源:河北党校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历史高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带来的风险挑战、推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从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指明了方向路径。

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前提条件

文化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兴盛至关重要。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明确判定,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支撑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一直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努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背景下,只有勇敢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从而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两个结合”巩固的文化主体性,传达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影响力的坚定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说明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深沉的力量,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的强大精神支撑。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只有深刻认识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鉴、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使人类文明更加姹紫嫣红、欣欣向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华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精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为此,就必须从七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的重要保障,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至关重要。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媒体,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坚定立场。

二是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用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要坚持党性原则,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

五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赓续千年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之河才能奔腾不息,中华文明之树才能本固枝荣。

六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要坚持守正创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七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须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系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