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王欢: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11-05 08:17:02   作者:王欢 来源:河北党校报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要求具有系统而严整的逻辑理路,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逻辑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源头活水

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铸就了虽历经世事沧桑、朝代更替却世代赓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合智慧、“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的外交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构成了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起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清醒和文化自信,明确指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肌体,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永恒价值,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精神实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内在要求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系列重要论述中,明确阐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要义,深刻回答了“创什么”“如何创”的问题。他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由此可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各有侧重、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创造性转化”重在“继往”和“转化”,着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使活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创新性发展”重在“开来”和“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开启从“现代”走向“未来”的新篇章。中华文脉如要赓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协同共进,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之上,赋予其精华部分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因此,“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要求的精神实质,集中表现为通过“创造性转化”全面激发深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蓬勃生机,借助“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实践进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守好本和源、根和魂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必须回到历史传统中去寻找文化的根基和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深厚历史文化滋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守正和创新的关系。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一方面,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在思想上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在政治原则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之正,把准前进方向,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建设现代文明的各方面全过程;必须在文化立场上坚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增强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文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并阐发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动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上,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彼此契合,又互相成就。二者的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进一步筑牢道路根基、展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如此,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