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视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指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大研发投入,搭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平台,在耐盐碱作物改良、盐碱地改良与地力提升、耐盐碱农产品加工、打造应用场景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实力和水平。
我省盐碱地可分为滨海盐碱地和内陆盐碱地,以氯化物盐碱地为主,盐分含量高,保肥能力差。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盐碱地开发利用技术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群体,培育了一批耐盐作物新品种,集成创新了一批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形成了一批耐盐地改良利用模式,取得良好进展。但盐碱地综合利用还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一是创新平台支撑力弱。目前,在全省涉及农作物耐盐碱评价与遗传改良、盐碱农田土壤微生态修复、微生物肥料等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等科技平台有20余个,规模小、布局散、支撑力弱,尚未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耐盐碱作物品种少。耐盐碱种质资源和综合性状优良的作物品种不足,耐盐程度在5‰以上的作物品种较少。三是盐碱地治理难度大。受水资源制约,很难持续实施淡水排盐、压碱等措施,且治理成本偏高,盐碱荒地开发成本更高;治理后的盐碱地,如不能持续采取洗盐排盐、土壤改良培肥等,容易再次返盐返碱。针对上述问题,应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有效促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摸清盐碱地底数,打造盐碱地分布利用一张图。据相关资料,我省盐碱地总面积有10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左右,蕴藏着巨大增产潜力。要结合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集成无人机遥感、高分遥感等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运用多因子评价法、遗传算法及权衡模型等多种方法,开展河北省(黄骅)滨海盐碱地适宜性调查、评价与分区,打造多源数据盐碱地综合应用一张图。
汇聚科教资源,构筑创新高地。针对“盐碱、瘠薄、缺水”等制约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瓶颈”,集成优势科技资源,搭建“装备一流、人才集聚、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科研平台,引进培养一流的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以创新驱动盐碱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构筑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重点突破现代生物种业、生物制剂、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成果”,创建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特色产业“三种场景”,引领特色增粮农艺旱作化、装备智能化、产品高质化、产业高效化,科技赋能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破解卡脖子难题,引领盐碱地农业走向绿色高端。针对盐碱地开发利用不足、水资源匮乏等制约其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以“拓展功能、高附加值、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强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推进产业链中端技术物化、简化、模式化、标准化,加强产业链后端产后处理加工与营销服务,引领农业走向绿色精品高端,将盐碱地资源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培育千亿元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引擎。
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实现向适应盐碱地转变。近年来,我省培育旱碱麦、水稻、棉花、梨、枣、苜蓿等耐盐作物、林草新品70余个,引进示范推广蔬菜、林果新品种200余个,为盐碱地品种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要结合全国第三次土壤调查,厘清盐碱类型、含盐量、各等级盐碱地比例,在轻度盐碱区、中度盐碱区等因地制宜规划出旱碱麦、水稻、棉花、大豆、高粱、牧草、枣、梨等耐盐碱性不同的作物、果蔬优势产区;在重度盐碱区,开展土著原生境植物耐盐碱性和经济评价,筛选耐盐碱性好、经济价值高的特色植物,宜草则草、宜林则林;要加强耐盐碱作物种植资源搜集与保护,挖掘作物耐盐碱基因,构建种质资源表型、基因型数据库,创建作物分子改良综合技术体系,培育耐盐碱作物、林草新种质和品种,实现“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
研发盐碱地改良技术,实现作物生产高质高效。目前,我省盐碱地改良主要有土壤改良剂,滨海重度盐碱地生物改良、秸秆深埋隔盐、咸水结冰灌溉、梯次改良技术,耐盐多年生牧草改良利用模式、粮油种植模式、果蔬种植模式以及光伏盐碱地草粮结合模式等。要针对盐碱地形成盐随水来、治理盐随水去的核心问题,深层次挖掘作物产能提升潜力,在地下水压采的前提下,跨流域引黄河水或长江水“灌水压碱”,加强盐碱地改良治理;重点突破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构建适用于盐碱地障碍生物消减、土壤生物有机培肥与产能协同提升增效综合技术模式,挖掘耕地资源潜力;改进、集成和组装各类工程、农艺、化学、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土壤深松、秸秆还田、种植苜蓿、稻渔综合种养等措施,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地力;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集成配套,着力构建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体系,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发展耐盐植物深加工,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河北农大的试验,初步明确了白刺、补血草、盐地碱蓬和碱蓬等盐生植物中16种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黄酮类物质等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盐胁迫可提高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含量、增加小麦籽粒中麦谷蛋白、氨基酸含量等。要针对规模经营仓储安全、加工增值、营销服务等“瓶颈”,重点研发示范安全仓储分选、功能营养提取、营养食品配伍以及节能降耗等精深加工增值关键技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着力研发示范“营养+”“文化+”“旅游+”“康养+”等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引导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新机制新模式,集成创新示范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良好农业规范,开辟粮食产业新赛道,催生粮食产业新业态,推进田园景观化、功能多样化、产业高值化。
打造规模化示范区,实现盐碱地生态与经济双赢。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资源共享、连片发展、抱团发展;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规模效益;深入研究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构成、营养成分、特殊作用,加大品牌培树力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旱碱麦为重点,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促进旱碱麦产业集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专家智库优势,为推进盐碱地分布区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特色农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新型集体经济、农村社会治理等提供对策建议;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探索不同类型盐碱地综合利用方式和方法,打造先导性样板,实现盐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合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作者系省委党校市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员。赵邦宏,系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春燕,系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薛泽通,系沧州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