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学员论坛>>


赵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23-11-20 09:38:53   作者:赵贤 来源:河北党校报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他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面对构建国际话语权与大国文明对话的迫切世情,立足彰显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聚焦日益复杂多元的意识形态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原创性理论,如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构建体现继承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构建体现继承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秉持开放包容,加快构建体现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应该要用,而且应该好好用。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构建体现时代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哲学社会学科的经典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新时代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要在正本清源中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作为,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作出贡献!

作者系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