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刘琳: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4-01-05 09:26:23   作者:刘琳 来源:河北党校报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明确了路线图和工作重点。其中提出的“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平视世界,才会理直气壮地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

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文化复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我们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坚定文化自信,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第二,要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三,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守文化立场,恪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文化立场是一种价值选择,关系到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为谁发展文化等深层次问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要之义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逻辑前提,也是在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中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维护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首先修炼好“内功”,夯实国际传播工作基础。只有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才能“形于中”而“发于外”,才能见者远闻者彰,提高国际传播效果。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价值遵循。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才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传播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次加以强调、作出工作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发挥多元主体合力,形成多元话语主体矩阵。开放的中国面对开放的世界,在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要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形成多层次、跨领域、全方位的多元话语主体矩阵。互联网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展了国际传播的话语空间。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相互融合渗透,联结越发紧密。适应这样的时代特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传播内容上要官方叙事与私人叙事相结合、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结合、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合。一方面要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等,另一方面要讲好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促使话语空间逐渐向多维度延展。这样才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要以礼敬传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为基本前提,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梳理,做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注意甄别精华与糟粕,把真正具有永恒价值、反映普遍规律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特别注意提炼贯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精神标识,以彰显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同时要将这些精神标识与我们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贯通起来,体现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强化新兴媒体技术的运用,加强对外文化贸易赋能。价值观念的传播离不开传播平台与传播渠道。优秀的价值观念,一旦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也无法落地生根。适应信息时代特征,应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强化新兴媒体技术的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对外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打造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裸眼3D、互动多媒体等技术,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文化产业具有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的经济收益从来就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性经济指标,它还包含着特定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体现着文化软力量的实现程度。所以我们首先要创造优质内容,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传输策略,强化对外文化贸易赋能,通过文化贸易,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互鉴、互相交流学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吸收新思想、接纳新文化,才能使文明获得新的活力,才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辩证处理坚持自我与文明互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因此要辩证看待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与变革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促进文化民族特征与时代精神的双重鸣奏。要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实现同向而行与和而不同的交相辉映,坚持亲诚惠容与合作共赢的并驾齐驱。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发展。世界上不同民族孕育了不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气质各具特色,使世界文明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永葆中华文明生命力,就是要坚定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充实发展自己。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一枝独秀,而是为了人类文明相互成就、共同繁荣,探索形成具有广泛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