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陈显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4-03-05 09:04:00   作者:陈显中 来源:河北党校报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为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新质生产力将创新驱动作为关键,实现“新”和“质”两个层面上的突破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其本质仍是一种“生产力”,是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着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的跃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是指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

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为生产力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新技术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跃升,更引领了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基础。

新经济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体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色。新经济的崛起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基础。

新业态是新技术、新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集中体现,也是产业深度融合和价值链升级的表现。新业态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

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是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关键维度,它们共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点和新的增长机会。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技术新突破、经济新发展、产业新升级的有机统一。

新质生产力的“质”,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强调通过关键性和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涉及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深度影响和重塑,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率、高效益的新型增长方式转变。因此,新质生产力的“质”是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创新驱动的动力源,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升。这种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但是,科学技术并不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它必须与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转变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结合的深度、质量、水平的不同,也造成了生产力在结合前后的差异,即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差异。

就劳动者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者主要是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则是智力工人,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相较于前者,智力工人具备更高的创新素养和劳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从事生产,他们对自然界、人类自身及其生产活动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要兼顾效益与质量成为其普遍认识。

就劳动资料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主要是普通的机器设备,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则是一系列“高精尖”的设备。这类设备能够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解决供给体系的不匹配、不安全和质量不高等问题。

就劳动对象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主要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随着科技进步而新发现的自然物、拥有更多技术基因的原材料以及由数字化带来的数据等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这些新型劳动对象能够提高生产效益、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构建由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久久为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单元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和关键领域的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丰富、深化创新对话机制,加强与主要国家、重要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围绕研发合作、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深度沟通;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与周边国家打造互利合作的创新共同体;深化产业界深度参与机制,找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定位及与他国产业的连接链,争取主导权。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四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而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同样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因此,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加快围绕创新驱动进行体制机制变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按照“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最基本、最活跃要素,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加快培育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一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二是加大对高端数智化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等国际著名研究团队和高水平研究专家,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依托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形式引进数智化人才。三是深化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适应数智化发展要求的学习和技能培训体系,围绕数智化产业发展培养一批既掌握数智化技术,又了解现实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完整连续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