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学员论坛>>


刘成群:过好“互联网这一关”,领导干部要——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做好舆情研判处置工作

2024-04-05 06:52:49   作者:刘成群 来源:河北党校报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忧患意识,从党长期执政和国家发展高度,鲜明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一重要论断。2024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指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

过好“互联网这一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过好舆情关。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场上众说纷纭。当今的社交媒体发展也异常迅速、使用率很高,事件只要稍带敏感点,一旦进入公众视野都有可能引发共情共鸣,进而被快速围观,数据量更是呈现指数级增长,给社会综合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很多时候,舆情的出现既是预料之中的,也是无可回避的。面对网络舆论热点频出、舆情多发频发等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舆情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工作、网络生态较为复杂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如何过好舆情关成为迫切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直面的现实要求。

舆情究竟从何而来

磨炼解决实际问题的“金刚钻”,揽好舆情应对的“瓷器活”。“存在决定意识”,“舆”因“事”起。仅仅关注舆情事件本身、止于平息舆情事件引起的网络震荡、转移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如此应对舆情之道治标不治本,还可能诱发次生舆情。我们需重视“舆情究竟从何而来”,把“应对舆情”与“解决事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舆情处置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解决实际问题的“金刚钻”的磨炼,也非一蹴而就,需要领导干部将功夫下在平时,细化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对各渠道的舆情线索做好分析研判,提升事件核查响应速度,健全核查工作机制等,提高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从源头减少负面舆情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当突发舆情来临时有章可循,可以快速弄清楚舆情产生的根源所在,从而赢得舆论认可,为事件解决争取时间。只有秉持妥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把引发舆情的事情处理好,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消灭掉,把潜在的矛盾和风险化解掉,才是应对舆情的最佳途径,也是其实际意义所在。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应对舆情

应对舆情,首在真诚的态度。《舆论的脾气》一书曾如此预警:“舆论的脾气,便是人心的脾气,什么是人心的脾气,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如果违背了伦理道德,那必然是不被大众所容忍的。”面对或突如其来或铺天盖地的网络舆情,领导干部的表态、回应是不是真诚、有没有诚意,公众是可以感知到的。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去面对,既不畏惧,也不回避,积极引导,坦然处置。同时,领导干部要有一定的胸怀和气度,适应网络舆论监督,放下架子,谦虚平和地面对不同声音,敢于面对网民的质疑、不信任甚至指责,充分理解和宽容网民的立场,坦诚和网民交心谈心。正视问题,如实回应问题,展现出最大的诚意,才能赢得舆论支持,为事件后续的顺利处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念“紧箍咒”,做好舆情工作。网络舆情管理的要义不是等到舆情事件发生之后,被迫作出反应,而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面对复杂的舆论生态,领导干部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舆情素养和应对本领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必备“宝典”。领导干部需在提升如下几方面能力上下功夫:一是研判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知识能力。领导干部要具备原生态的解析能力,全面把握舆情的相关特征,把握舆情热点问题,及早识别潜在网络舆情事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扩散传播。二是梳理和引导舆情走向的技术能力,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工作是网络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领导干部要学会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定点搜集此类舆情形式和信息,快速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三是具备面对负面舆情的担当能力。面对负面舆情,领导干部要冷静,要有科学处置负面舆情的智慧。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须具备这种迎接挑战的担当能力。主要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掌控局势,化解矛盾;要主动反思、检讨自身的工作失误,获得群众谅解;还要启动问责制,迅速对失职、渎职官员作出处置。如果舆情应对者处置得当,也能迅速消解高涨的网络舆论,释放公众的情绪。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的基础上,树立自身的良好公信力;在主动担当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客观理性地回应社会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失实虚假传闻。这样一来,舆情就会朝着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进而化负为正,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练就“攻心”本领,为化解舆情注入“润滑剂”。成功的舆情应对,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兵之道,攻心为上。”舆情事件发生后,舆论场中的声音往往纷繁复杂,多重热点交织,每一阶段的关注点,都有不同侧重。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舆情处置的过程中,重视对于舆论动向的关注和分析,并针对舆论核心关切,主动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官方发布的信息越是能补足事件信息的“空窗期”,越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负面舆情滋生的空间也就越小。从群众角度看问题,多一些“用户思维”,就能少一些“沟通误差”,从而拉近距离助力舆情平息。

警惕“舆情恐惧症”“热搜恐慌”,也须警惕“舆情麻木症”,学会与舆情“和谐相处”。面对舆论压力,不少领导干部对互联网既畏惧又畏难,有的患“舆情恐惧症”,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负面消息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有的对舆情过度敏感,一旦涉及本地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便噤若寒蝉、草木皆兵,感觉“被架在火上烤”,导致治理决策被“热搜”绑架、工作陷入被动;有的患“舆情麻木症”,对网络“不理、不用、不管”,漠视网上民情,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良机,导致网上“小事情”演变为现实“大事件”。以上这些态度显然都是不可取的,互联网既是情绪池,也是意见场,有赞同、有谩骂、有质疑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新期待和新诉求是不断产生变化的,更何况实际工作中有时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应该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有包容批评甚至指责的雅量。既然没有舆情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不妨学会和舆情“和谐相处”,辩证地去看待舆情,认真倾听意见、建议,并予以改进,主打一个“听劝”,或可转危为机。当然,也须警惕被舆论裹挟,陷入更深的舆论旋涡。

你想或不想,舆情就在那里。在舆情下工作,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互联网,是治理的变量,也是能力的增量。领导干部需要修炼本领,过好舆情这一关,习惯在阳光下做事、在互联网上“生存”,不仅接受网络,更能让网络为己所用。

(作者系省委党校市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