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卢冀峰 :北宋名臣赵抃的治灾之道

2024-05-03 12:10:00   作者:卢冀峰 来源:学习时报

治灾自古就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十分考验官员的能力担当。北宋名臣赵抃(1008—1084年)人称“铁面御史”,素以刚正清廉著称。然而,赵抃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灾能臣。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夏天,两浙路(今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遭遇罕见的旱灾,同时蝗灾、瘟疫接连暴发,据史料记载,当时仅两浙西路受灾死难人数就多达50余万,灾情异常严峻。大灾之际,身为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的赵抃临危不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救济灾民,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称赞赵抃:“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赵抃的治灾事迹留给后人诸多启迪。

见微知著谋定而动

早在两浙灾情初露端倪、越州境内尚未出现饥荒之时,赵抃就敏锐地觉察到了灾情风险,开始积极备灾。备灾从何入手?赵抃抓住“粮食”这个要害,谋定“七问”,寻找治理之策。七问,即赵抃询问越州各县官吏的七个问题:哪些乡出现了旱情,能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百姓有多少,应从官仓领取救济粮的百姓有多少,可供受灾百姓修建的工程有多少,赈济百姓的官库钱粮有多少,富人能够捐出的粮食有多少,可以募集到的僧、道、士的余粮有多少?“七问”看似琐碎平常,实则非常关键,是灾情相关情况的总体梳理。赵抃以“七问”谋篇,掌握了救灾的现有条件,并初步明晰了救灾方向。由此,各县迅速统计出孤老病弱等无力自救的百姓有21900多人,紧急募集粮食达48000多石,大大超过官仓每年按例发给贫困百姓的救济粮3000石,及时缓解了粮食危机,给救灾开了一个好局。

对灾情的“见微知著”连同务实的“七问”,充分显示出赵抃敏锐的风险感知力和果断的行动力。

运筹有力细致周全

赵抃救灾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从容有序,正如曾巩所评价:“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面对复杂灾情,赵抃综合运用赈粮、平粜、工赈、居养、防治流民等手段,稳定了动荡的形势。在实施中,对于丧失自救能力的百姓直接发放救济粮,以解当下燃眉之急。在赈粮的同时又兼顾流民防治,尽力把灾民留在了辖区内,减少百姓因灾离散。对于尚有自救能力的百姓采用平粜法,赵抃从官仓筹集粮食52000余石,开设18处售粮点,以低价售粮给灾民。在此基础上,赵抃又采用以工代赈法,大量招募灾民兴修城防设施,既给工钱又给粮食。与此同时,开设专门的“病坊”,安排专人照料救治病患,使患者得医、死者得葬,遏制了瘟疫传播。

赵抃十分重视救灾细节,尤其在赈粮这个关键举措上,可谓实之又实、细之又细,力戒赈粮易流于形式的弊病。赵抃严格控制发粮数量。他规定,成年灾民每天只给粮一升,年幼者给半升,以满足灾民基本生存所需,以确保救济粮能可持续地、最大范围地惠及灾民。在赈粮秩序和效率上,赵抃也费尽心思。他将救济粮按性别错开日期发放,使救济粮有序送到百姓手中,避免了恐慌。他采用分赈法,把赈粮点设置在灾民最多、离灾民最近的城郊,分布多达57处,以便就近及时领取;他还担心人手不足,专门把赋闲的本地官吏都召集起来参与赈粮。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安排,使得越州赈粮很快见到了效果。

古代逢遇灾荒,在粮食供应上多发易发闭籴现象,这是救灾的一大难题。闭籴,也称闭粜,即灾年或粮食短缺之时,粮商富户甚至官府停售粮食,囤积居奇的行为。闭籴不售的后果十分严重。苏轼在《奏浙西灾伤第一状》中愤慨地讲道:“熙宁之灾伤,本缘天旱米贵,而沈起、张靓之流,不先事奏闻,但务立赏闭粜,富民皆争藏谷,小民无所得食。”这次大灾中,两浙路的一些州县简单粗暴地闭籴不售,导致了市面上粮食奇缺,断绝了灾民自救之路,造成大量饥民流散,引起社会严重动荡。

针对闭籴,赵抃巧妙地化危为机。一方面,他明令禁止闭籴不售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他出奇招调动粮商的售粮积极性。在其他州县普遍抑制粮价、粮商售粮积极性低落之时,赵抃反其道而行之,大胆放开粮价,一时间越州粮价猛涨,各地粮商因趋利而纷至沓来,进而越州粮食又大大供过于求,于是粮价应声而跌,越州百姓遂以低价买到了救命粮,灾情得到缓解。赵抃的这一做法在元代《言行龟鉴》、清代《宋稗类钞》等均有类似记载:“……公独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民无饥死者。”这与当时整个“两浙旱蝗……饿死者十五六”的危急形势,形成了强烈对比。

勤勉担当民得依归

越州救灾中,赵抃对百姓的生死极为重视,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敬重和拥戴。曾巩赞叹道:“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救灾十分考验临场处置能力,既要坚守原则,又要因地制宜。宋代法令规定,发粮赈灾的期限仅三个月,到期就应停止。然而,赵抃立足灾情实际,赈粮达五个月。不仅于此,救灾中逢遇紧急事态,赵抃多果断便宜行事,而对于不能按常规执行的决策,他都一一揽责,以免牵累下属,因此越州官员都积极响应,并跟随他全力救灾。为了汇集众智,赵抃还向百姓广开言路,“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只要是有利于救灾的建议,赵抃就加以肯定,认真采纳推行,唯恐不竭尽全力。

救灾中,赵抃“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此时的赵抃已年近七旬,已是人生迟暮之年,出任越州知州原本为告老还乡之举,然而在大灾之际,赵抃依然恪守本责、躬身而为、勤勉不怠,这份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令人赞叹。

赵抃的治灾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赵抃身后,苏轼为其作《赵清献公神道碑》,感叹道:“公尽所以救荒之术……故越人虽饥而不怨。”碑文满含虔心敬意之情,盛赞了赵抃的越州治灾功绩。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