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常瑞平: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干部教育实践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2024-06-20 11:27:41   作者:常瑞平 来源:河北党校报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迫切要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实践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等。然而,一些党员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因此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中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最后一公里”问题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而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提高觉悟、凝聚共识,汇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之中来,从直接推动社会实践上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既有理论武装全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有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理论武装全党“最后一公里”问题,重要一环是将党校培训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党员身边,构建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全覆盖”式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理论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同时支持鼓励党的理论专家变身为基层党校教师,权威、全面、精准地向广大党员干部传递党的声音,讲清楚、讲明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解决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的特殊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自身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把学到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鲜活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基层社区、厂矿车间……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紧紧连接起党心与民心。

“更上一层楼”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学习不到家,本领就到不了手。理论指导实践,靠的是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名词概念语句,所以在理论学习上必须“更上一层楼”,从思想理论层面提升到思维方法层面,化思想为思维、变知识为方法,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实践。

部分党员干部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只是关注判断、结论、“金句”,忽视得出结论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思路过程,不能真正掌握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尚未掌握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思想方法,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会学不会用、想用用不上”,不能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谈不上理论指导实践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解决理论学习“更上一层楼”问题,关键是做到学深一层、更进一步,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培训中,各级党校既要纲目并举,抓好创新理论的总体性框架结构、重点阐述原理性理论成果,讲清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还要注重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运用蕴含其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造主、客观世界,坚定信念、知行合一,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学用“挂钩”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着学用结合不紧甚至脱节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问题意识不强、坚持问题导向不彻底,只是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看成一项被动完成的工作任务,为了学习而学习,导致学用“两张皮”。

带着问题学,才能学有针对性;奔着问题去,才能学以致用,问题导向是贯通学、思、用的“线”。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培训中,还存在着聚焦问题不够、挖掘问题不深、分析解决问题不透彻的现象,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之间总是隔着一层,学员听了不解渴,学后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聚焦问题是学用“挂钩”的关键。必须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学、思、践、悟的各环节、全过程,教学围绕着问题讲,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学,学后奔着解决问题去。通过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搭建起学用之间的“桥梁”,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有力指导实践,有效推动工作。

“创新性担忧”问题

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需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具体实际的纷繁复杂、情况各异,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和方法,指导推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还出现了“创新性担忧”的问题。有的干部自己学习不够深入,吃不透上级精神,把不准政策方向,在一些急难险重工作面前没有足够的底气改革攻坚而裹足不前。有的干部把创造性开展工作同破坏纪法规矩混为一谈,认为创造性实践必然导致破规逾矩,容易犯错出错。他们觉得与其“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不如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不敢担当作为,更不想创新创造,严重影响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创新。

破解理论用于实践的“创新性担忧”问题,一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学懂弄通,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了然于胸,把吃透上情与摸透下情相结合,增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底气和本领。二是澄清错误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明确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结合具体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党员干部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创造性开展工作,本身就说明工作还没做好,还没做到位,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抓落实能力。三是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对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把握原则底线,更好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作者系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