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罗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个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024-07-05 09:23:02   作者:罗邈 来源:河北党校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为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独特视角。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生态文明建设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而不是简单集合。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水土问题、水沙问题一直是相伴随而生的,山水林田湖草本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生态系统,其中加入治沙这个因素是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向的。在这个表述变化的背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正是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了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党才能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完善。以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认识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发展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对生态系统各要素统筹把握,以整体性思维对生态资源加以保护与利用,更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也为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

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理论中,《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批评,不仅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理论,还有对与之相联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发展的固有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的非生态性,进而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化建构过程。因此,要解决工业革命以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转换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那么简单,而是应该从探讨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出发,找到恰当的平衡之道。从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来看,资本主义发展对本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以转嫁生态危机与转移自然资源的掠夺为代价的,当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本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选择以“祸水东引”的方式转嫁国内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以实现国内产业转型的顺利升级。但要看到,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全球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一味按照西方中心论来发展,势必陷入“唇亡齿寒”的境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思考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突出了人与自然双主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写照。

马克思、恩格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与自然存在辩证关系,不能以牺牲一方为代价谋求发展。如果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的限制,这个限制主要是指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能毫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然地理环境的积极作用。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前进,给人类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文明发展历程上看,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其中,由工业文明发展产生的生态问题,正是当下我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难点。工业文明产生时间虽然不长,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与耗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的,飞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曲线背后是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找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经济发展是不能持久的。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合理运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当前的全球治理实践来看,全球治理变革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全球治理体系,目的在于维护强权国家的利益,其所追求的民主与自由更多地带有歧视与排他性,在政治上体现为政党格局逐渐呈现碎片化发展趋势、民粹主义卷土重来的迹象愈发明显等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世界发展大势的影响,面临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问题,全球治理变革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历史契机。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交流互鉴与合作共赢,所维护和实现的是民族国家间的共同利益,符合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应对全球性生态治理难题,坚持对话协商与共商共建、构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更符合当前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的需要。实践告诉我们,要想解决全球治理中所遇到的困境,必须对全球治理体系进行变革,改变目前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发展理念。同时,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充分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休戚与共、和衷共济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报刊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