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直接关系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依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得以实现,并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完善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转化机制和薪酬结构,支持一批紧跟前沿方向的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和科技团队建设,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抓手,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可有助于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科技创新主动战,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推进开放创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协同互动、协同推进。一方面,我国依然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创新链条存在体制机制关卡、创新与转化环节连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通过推进自主创新打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解决“卡脖子”难题。要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锻造长板,在前瞻性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有所突破,筑牢科技强国基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去谋划布局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从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脱钩断链”是死路也是绝路,深化交流合作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正确出路。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发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启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强科技园区合作等。同时积极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并在相关国家和地区部署了100多个科教合作项目。这是我国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一次有效尝试。只有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互动的环境中加强国际科技成果的交流互鉴,才能实现共赢,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就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在逻辑,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一谋划、统筹推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积极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战略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梯队。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作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与此同时,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重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保障科技领军人才拥有更多的支配权和选择权。要在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和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在坚持党对我国科技事业领导的基础上,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维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